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如何克服温室效应,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构建低碳、绿色、和谐居住环境,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命题,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决策者的共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发布研究称,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有轨道相去甚远,2070年前达到零碳排放可能会失之交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称:“我们要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便二氧化碳能控制在安全的排放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钟小明 《魅力中国》2010,(29):42-42
低碳经济的概念自从被提出以来,就受到国内外众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受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认同。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都积极制定发展战略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全球社会和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来分析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认同的原因,论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全球气候治理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任何力图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都必须顺应低碳转型的全球性潮流。全球气候治理正在成为撬动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杠杆,推动国际秩序转型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如果说走向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各国组织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必然选择,那么低碳化转型越成功的国家在国际秩序转型进程中就越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掌握主导权。一般而言,国际秩序由国际规则制定权分配、国际制度、国际观念构成。全球气候治理的根本要义在于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对世界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产生深远影响,最终会影响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国际制度的建设和国际观念体系的重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秩序本身的内涵与特质。中国正在成为影响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低碳化转型的道路上,中国担负着特殊的国际责任和绿色使命,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选择不但会决定中国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气候异常变暖和环境持续恶化使"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国际贸易的低碳化更是顺应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将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世界气候灾害性地变暖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使可持续发展再次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低碳经济与我国正在开展的“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石元春 《北方经济》2010,(13):14-14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百姓来说,“低碳经济”可能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新趋势,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慨念应运而生,“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足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主要特征,将碳排放量置于市场经济框架内,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世界气候灾害性变暖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使可持续发展问题再次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低碳经济与我国正在开展的“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快工作部署 迎接我国低碳经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在英国的引领下,日本、欧盟、加拿大、美国等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倡导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气候也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政府出台了倡导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政策措施。但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国际社会减排要求的压力,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工作部署,重新进行规划,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同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一场低碳经济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它被誉为继蒸汽机、电灯、网络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成为了人类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绿色生态文明转型的一个起点,节能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议题。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对吉林省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已经成为全球热点。世界各国都在尽最大努力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日本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声称欲引领世界低碳经济革命,呼吁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并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吉林省在低碳社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借鉴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经验对吉林省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杜洋 《中国经贸》2011,(20):13-13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文章对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一直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而积极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于1992、1997年相继签署,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世界经济“低碳转型”的大趋势。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碳金融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进而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碳金融作为金融资本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低碳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大力倡导低碳经济.我国高度关注低碳经济,同时面临着投入过热、缺乏核心技术、高度污染等限制因素.立足国情,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低碳道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暖危机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安全问题的共同意愿愈来愈强烈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地走向“低碳发展”.低碳未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尤其发达国家在确定低碳发展战略、完善低碳法律框架、加强低碳制度建设、推行低碳产业结构、实行低碳优惠政策、利用低碳市场机制、加大低碳财政投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依靠低碳科技创新、形成低碳生活型态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我们实现低碳发展、维护气候安全这一人类社会的最终共同愿景目标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评估结果不仅使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了科学认知,也直接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的衍生;能源的可持续需求,把低碳经济从理论探讨带入了社会实践。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市场、低碳制度、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一系列低碳概念新名词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尚,涉及低碳概念的思想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李红霞  李琪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68-170,174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的全球绿色新政,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环境等多重危机的有力举措。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转型期,实行“绿色新政”尤为必要。各国的实践对我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绿色新政”的政治意愿要转变为政治行为,政府需尽快做出反应,提升政策理念,充实政策参与主体,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策工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鞠鲁霞  赵起超 《中国经贸》2010,(16):152-152
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以后,气候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战略已成为全球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共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近几年的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了他们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探讨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产业》2011,(3):42-42
提案内容:提案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全球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产业,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