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审计师不道德的伦理行为不仅直接降低审计项目质量,还会影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财管与审计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审计人才的后备力量,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有哪些个体因素会影响他们做出符合道德的伦理行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情景模拟和问卷调查法对财务管理与审计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职业使命与伦理行为... 相似文献
2.
《会计研究》2015,(11)
本文以2008-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审计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认知。具体探讨:审计师能否识别真实盈余管理;审计师对真实盈余管理客户的辞聘或保留决策选择;以及审计师应对真实盈余管理带来风险的策略等三个问题。研究表明,审计师能够识别真实盈余管理,并将真实盈余管理作为风险因素在审计定价决策中加以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真实盈余管理带来的风险现阶段整体可控,事务所倾向于采取客户保留决策;事务所主要通过审计师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更换审计团队两种策略来降低审计风险。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理解审计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认知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对于从审计角度强化真实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了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会计研究》2016,(2)
本文利用南京大学联合证监会针对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综合调查获取的特别数据,实证检验和分析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影响审计师决策(审计意见和审计费用)的效应、机理和调节因素。研究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审计费用却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的机理分析表明这是由于投资者关系管理虽降低了审计风险,却加大了审计师的工作负荷,造成两者在审计费用的影响效应上相互抵消所致。最后还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审计意见的负向影响在可视性比较低的公司(小公司和低分析师跟踪公司)更加显著。本文研究在理论上扩展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范式体系,在实践上对指导上市公司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分析,以验证审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进而通过外部审计来约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会计诚信的建设立足于会计人员高标准的伦理道德水平。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采取情景实验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我国会计人员的伦理决策现状以及影响其伦理决策的因素。结果发现,在被调查样本中,只有60%左右的会计人员能做出符合伦理标准的决策,其中,态度和主观规范对他们的伦理意向有显著影响,认知行为控制对伦理意向的影响程度视情景性质而定。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伦理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同时应注重组织伦理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7.
审计师声誉与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基于银行信用借款决策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1至200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银行信用借款决策的视角,研究了审计师声誉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获得银行信用借款(即存在门槛效应)且信用借款的比例更高(即存在约束效应);在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国有控股公司中审计师声誉机制主要体现为约束效应,其原因在于政治关系是一种更可靠的替代机制;非国有控股公司中仅存在审计师声誉机制的门槛效应,主要归因于我国司法体系不健全,银行将寻求其他更可靠的替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声誉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有效性受制度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收益分配作为PPP模式中的一个关键决策对项目的成功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引入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别讨论和比较在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下的参与者最优努力水平和最佳收益分配方案,并进一步采用Rubinstein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探究集中式决策下的利润分配。研究发现集中式决策下的努力水平和项目整体利益相对于分散式决策下的努力水平和项目整体利益都有所提高,并且通过对集中式决策下PPP项目的总体利润的合理分配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9.
作为维持人类社会规范的两大基本维度,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和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一直是法哲学、法理学所关心的问题。从伦理视角来看,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手段、调整范围、调解尺度等构成要素上存在区别,但都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追求等,两者都是社会伦理精神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机制,是工具化了的社会伦理。法律以道德为基础,道德依靠法律的维护,两者不能相互取代。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使道德与法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代理理论,独立审计的产生源自于降低代理成本的需求.代理冲突的程度将导致不同的审计质量需求,因此产生对异质审计师的需求.西方大量关于审计师选择和审计师变更的经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这一结论建立在有效的价格保护机制前提之下,对于市场发展和公司代理关系均与英美有较大差异的转型经济(包括我国)未必成立. 相似文献
11.
金融伦理认知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用法中,相对于"道德"范畴而言,"伦理"更多地用于物和事,更具有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伦理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反映共同需要的规范经社会认可后的具体化。西方社会学交换理论代表者乔治o霍曼斯认为,所有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其 相似文献
12.
PREFACE/前言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述沉没成本决策相关性的广义理性逻辑,打破新古典经济学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命题,从而表明沉没成本决策相关性存在本身就是在认知偏差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行为。因此,一方面,需要承认沉没成本决策相关性存在的普遍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认知能力,采取恰当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克服沉没成本决策相关性,加强沉没成本管理,从而创造出一个可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3.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除了劳动法律法规之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道德建设是改善劳动关系的另一便捷途径.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道德缺失的种种表现,文章认为企业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并提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模式是维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低碳经济模式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个人、企业、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前提高社会对金融的认知水平十分必要,基层尤其迫切。提高社会对金融的认知水平要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民众为客体,把握必要的原则,并从加大宣传、窗口建设、加强沟通、强化监督等几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社会金融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溢价与审计质量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审计师在证券市场上被誉为公共利益的守护神。然而,由于证券市场上的利益相关各方无从直接识别审计报告的质量,因而审计市场便具有了“柠糠市场“的特征。当交易双方处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时,声誉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使用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0—2002年度年报审计费用数据,应用信号传递理论,研究了共2520个样本的审计师声誉溢价现象。研究发现:中国本地前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对于本地其他所,其溢价幅度为7.57%;国际“五(四)大“会计公司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国际合作所,相对于中国本地除前“五(四)大“以外的事务所而言,其声誉溢价的幅度更高,达到23.12%。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合作所、国内大、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审计收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存在审计师声誉溢价现象。这说明审计师声誉作为审计质量的显示信号,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同。本文的研究初步验证了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促使本地事务所合并、以便做大做强来提升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市场竞争力的政策已经取得成效,中国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机制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7.
对金融伦理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但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从哲学伦理学视角来探讨三个问题:金融活动从来就具有道德的含义,社会公众性、公共利益至上则是当代金融活动的价值取向;金融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它主要研究金融活动参与者在金融交易中的道德价值标准;金融伦理研究的具体任务与宗旨是为规避金融道德风险、金融欺诈和技术损失.其根本任务和宗旨是要严格遵循金融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文珊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60-62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以及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经济伦理规范存在缺失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在廉政建设中重视从法制和道德两个层面来培育党政公职人员和市场主体认知、内化并遵守经济伦理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9.
审计师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关系在不同年度、不同前期审计意见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这表明,一方面审计师变更影响到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即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前期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师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且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强化,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会计研究》2014,(4)
外在控制和自我控制是社会控制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对社会越轨行为发挥抑制作用。本文以差异调查和道德认知作为外在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切入点,并探讨两者对于预算松弛这种越轨行为的抑制作用。我们发现,差异调查对于预算松弛具有抑制作用;特定生产情境下的"情境性道德认知"对预算松弛起到抑制作用,而一般情境下的"普适性道德认知"并不能明显抑制预算松弛;差异调查与特定生产情境下的"情境性道德认知"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他们对于预算松弛的作用呈现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企业在预算管理实践中合理应用外在控制和自我控制,也对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