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IPO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本文考察了IPO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发行定价的作用。研究发现,IPO企业不仅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而且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IPO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在发行价最大化原则下权衡的结果,当公司面临的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处于管制行业、审计师为非国际"四大"时,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此外,本文发现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公司的短期业绩,而真实盈余管理将会对公司的长期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3-2015年我国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IPO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IPO定价效率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IPO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会降低IPO定价效率,而真实盈余管理则对IPO定价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熊市期间表现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IPO公司进行IPO时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及不同市场间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IPO公司在IPO事件中会运用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行为;显著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主要出现在IPO当年,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主要出现在IPO之后一年;在IPO当年,创业板IPO公司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强于同期主板/中小板IPO公司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IPO之后一年,创业板IPO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强于同期主板/中小板IPO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研究可以为市场监管机构履行的IPO公司监管行为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盈余可以分解为应计部分和现金流量部分.相应地,除了利用无直接现金流量影响的应计部分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之外,上市公司还可以操纵交易而影响盈余中现金流量部分,但当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上.基于中国2000-2006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发现为了避免年度亏损,上市公司通过操纵销售额、斟酌性费用支出和过量生产等真实交易活动,从事现金部分的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具体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活动普遍的存在于中外企业当中,根据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不同,我们把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的。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后者则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就是公司管理者通过构造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问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本文重点讨论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向上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和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会计稳健性具有相反的影响;企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强化了向上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对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影响;企业向上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强化了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因此,由于同时存在正负抵消和边际强化作用,企业实施向上的盈余管理活动并不必然导致会计稳健性下降。企业可能组合采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进行盈余操控而同时保持会计稳健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可算是汗牛充栋,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涵在2006年才由Roychowdhury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不同于在操纵上相对隐蔽而又会发生回转效应的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有意的改变正常经营活动实现特定盈余目标.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行了简略回顾,并对目前国内关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沪深两市 A股数据,检验了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管理层权力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管理层权力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管理层权力较高的上市公司在做出盈余管理策略时,会选择在企业成长期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而选择在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权力高管在实施应计盈余管理后提高了股票交易活跃度,而在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后降低了股票交易活跃度。  相似文献   

9.
李春涛  赵一  徐欣  李青原 《金融研究》2016,430(4):144-157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作用。在控制了内生性和其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分析师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能够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相反,其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应,跟踪分析师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分析师易于监督隐蔽性较差的应计盈余管理,这种监督迫使经理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指出了分析师跟踪的缺陷,为完善分析师的治理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将盈余管理方式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深沪两市19个行业的企业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强势企业较弱势企业进行了相对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与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有政治关系的强势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强势企业进行了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来看,强势企业利用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将业绩做大使得其强者表现更强。  相似文献   

11.
首次公开发行、盈余管理与发审委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否影响发审委的决策。我们以2006-2009年成功上市的企业为样本,发现发行企业在上市前和上市当年存在异常高的收益率,但上市后收益率出现大幅下滑。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收益率变化模式是管理者利用应计项目在上市前操纵盈利的结果,而不是来自经营现金流。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制度为背景,我们采用2006-2009年申请IPO的企业为样本,发现以保护投资者为目标的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考虑到盈余管理因素,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企业越难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12.
目前,针对我国濒死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视角,本文利用2004-2010年A股被特别处理公司的数据,考察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濒死企业状况改善的影响。研究表明,为了改善其状况,濒死企业既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濒死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隐性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改善其状况。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更高、对企业未来价值损害更大,这可能是被特别处理企业摘帽后二次"戴帽"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和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政策时应该综合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不同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一直是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从资本市场动机、避税动机和契约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原因,探讨了费用操控、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投融资操控等实施方式,并分析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相应的约束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R&D支出与盈余管理——基于R&D会计政策变更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企业的R&D支出资本化VS费用化决策是否并且怎样影响企业通过R&D决策来调节盈余。运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前后的企业R&D支出数据,研究发现R&D支出费用化的企业会从事真实R&D交易活动的盈余管理,削减R&D支出来达到盈余标准。R&D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企业不仅从事真实R&D交易活动的盈余管理,削减R&D支出,而且还会从事应计项盈余管理,削减R&D支出中的费用化部分,这说明R&D支出的会计选择会影响随后的盈余管理决策。本文的研究发现表明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企业战略定位对会计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考察一家公司相对于其同行的战略差异度如何影响其盈余管理行为选择。利用2000-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我们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与会计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正相关,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中,战略差异度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正向作用有所减弱。本文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本文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差异度是企业选择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对审计师、投资者和分析师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从根本上反映了会计契约未得到有效执行,本文研究了作为契约执行机制之一的声誉机制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实施了正向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良好的企业声誉能够显著抑制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而对于实施了负向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良好的企业声誉却能够显著增加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这表明,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对外报告了更加稳健的盈余信息,符合声誉机制的有效契约观。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声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通过高质量审计师的选聘和有效内部控制的实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谢柳芳  朱荣  何苦 《审计研究》2013,(1):95-102
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正式开启,为新创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渠道,但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出现了发行价格偏高、市盈率虚高、超募率较高、风险较大等突出问题。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发布修订的《创业板上市规则》,完善了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本文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视角,研究退市制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退市制度出台前后期间的盈余管理方式不同:退市制度出台前,公司主要实施应计盈余管理;退市制度出台后,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显著增加,且主要实施销售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显著减少。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初步证明了退市制度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提供有效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真实盈余管理已取代应计盈余管理成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实施动机和业绩效应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江雨  付兴博 《会计师》2014,(2):10-12
十八大后,证监会明确了"新股发行机制向注册制过渡"的目标。众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证明,上市公司在IPO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且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同时存在的。当我国IPO发行机制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时,由于发行审核制度和定价制度的放宽,IPO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会大大减弱,从而降低其盈余管理的程度。另一方面,法律保护水平的上升和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会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这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6—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双重视角,考察了盈余管理行为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通过盈余管理上调利润越多,获取了更多的信贷资源;国有企业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获取信贷资源的现象更明显,非国有企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获取信贷资源的现象更明显。研究表明:一方面,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满足银行对自身盈利能力的要求,获取了更多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我国银行无法识别贷款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从贷款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发,为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弥补了现有文献较为片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