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其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中之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中,农村的留守妇女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确认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其自身素质,市场应对能力和政治参与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充分发挥留守妇女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人群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法,阐述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重责凄凉、留守儿童缺爱孤僻、留守妇女重担孤寂等现象;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农村留守人群的产生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断链、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农村各项收益不断提高和城市环境不适应等密切相关;最后,文章提出要改善农村留守人群的处境,需从新农村建设、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就地发展经济和关爱留守人群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刍议农村留守妇女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妇女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问题,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但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将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关注,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再教育,提升其自身的素质,不失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使农村产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能否得以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到这一群体自身是否"老有所养",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状及其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制度、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留守妇女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基于对L市YA社区新时代留守妇女文化治理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时间、空间、观念意识、制度建设不足等方面问题,针对影响问题探究出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主体意识淡薄、无力感、权能障碍及资源不足、制度文化生活建设缺失等成因。在乡村繁荣振兴视阈下结合社会工作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治理问题的可行的消解对策:社会工作专业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以社会工作视角开展个案暖心、小组引领、组织赋权的专业方法介入支持路径,增进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主体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批农村劳动力流进城市,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妇女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承受着多重生活压力。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土地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所在。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就是保护农村、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培养大量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巴东市花溪乡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当地的新农村教育提上日程。可由于花溪乡地处贫困山区,师资、基础建设、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比较落后,农村基础教育体制也非常不完善,加之当地政府管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政策很难落实到位,转移支付制度仍不健全,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科学以及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也影响了农村孩子们的教育。毋庸置疑,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流动性增强,随之形成了两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城市农民工、农村留守人口.农村留守群体中的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对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的走访调查,在分析这一现象成因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出一些对农村留守妇女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的浪潮,并产生大量的留守妇女。留守妇女既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又是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对的户籍制度所致。本文站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留守妇女"的产生,对这一群体知识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探索,并通过梳理国家政府、学术界关于留守妇女的行动,对其研究视角的运用和理论转向的可能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农村,发展新重庆,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通过在重庆农村进行抽样调研。发现问题,尝试分析原因,并从实践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能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妇女的媒介使用情况也呈现出不同特征。本研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包子沟村十名农村留守妇女的媒介使用实际情况。结果显示,该地留守妇女在媒介技术选择层面不断进步,但在媒介内容接收层面上较为固化,媒介效果互动层面上十分匮乏。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参与度,应注意整合多方媒介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注意培养女性意见领袖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工的家庭收入,也引发了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家庭问题,是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的战略举措,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而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全新的课题.浙江省磐安县管头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无疑指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径:下山脱贫,旧村改造,主打生态品牌.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劣势也能变成优势,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也能找到"出路"和"活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妻子社会支持网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马特.G.M.范德普尔的提名法并结合农村留守妻子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合理的社会支持网测量量表,对农村留守妻子的社会支持网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农村留守妻子的社会支持网结构特征总体上表现出网络规模较小,紧密度较低,趋同性较高,异质性较低,亲属和邻居是农村留守妻子社会支持网的主要提供者。最后提出应加强构建农村留守妻子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西部地区由于基础经济薄弱等方面的原因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西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关系,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同时通过新农村的建设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以此推动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障碍。因此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深化农村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来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协调城乡差距,同时把破除二元结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只有消除这些制度性障碍,才能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源头活水"决定着新农村经济是否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是检验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试金石。而当前农村中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甚至存在"金融沙漠",这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户融资现状诊断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借鉴国内外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采取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财政政策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创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而中国农村微型金融体系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新农村建设对微型金融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构建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新农村建设微型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几点构建新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家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性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村家庭决策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必然的。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农村劳动力有四个选择,一是夫妻双方外出打工;二是男性外出女性留守;三是女性外出男性留守;四是夫妻双方在家务农。在现行的四个选择中,男性外出打工妇女留守成为了一个首要选择。这个选择是农村家庭理性决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的角度下来分析农民的决策原因.并针对这种出现这种原因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