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娅琳 《经济师》2010,(5):206-206
旅游动机是维持和推动旅游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与实质动力。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视觉文化传播对消费者旅游动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视觉文化及其传播对本地旅游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文章对视觉文化、旅游地旅游吸引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的县域旅游地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磊  夏鑫  全华 《经济地理》2011,31(5):874-880
旅游产业链延伸主要通过对县域旅游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县域旅游系统开发的整体协调两方面影响县域旅游地的演化发展。因此,在分析旅游产业链延伸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产业链延伸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县域旅游系统开发与县域旅游产业结构演变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来研究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县域旅游地演化二者之间相互耦合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县域旅游地的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旅游地带来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这些影响较长时期作用于旅游地居民,引起旅游地居民相应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反应,形成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旅游地居民的支持与否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与管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文章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政策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结合不同区域的特征研究政策导向的差异性能够为政府制定弹性的旅游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四象限分析,将不同的旅游地分为四大阵营(旅游产业强势区、旅游产业弱势区、旅游产业拉动区和社会经济推动区)有利于确定不同旅游地差异化的旅游政策。分析认为:使本区域进入旅游产业强势区阵营是各旅游地发展的终极目标;处于旅游产业拉动区与社会经济推动区阵营的旅游地,旅游政策定位存在明显差异;处于旅游产业弱势区的旅游地,旅游发展条件及其政策的选择将决定该区域未来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旅游文化的具体定义,从旅游经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旅游地经营文化和旅游企业经营文化等方面探讨旅游经营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次研究了旅游廊道对旅游地的影响,指出旅游廊道对景区的双重效应:通道作用和阻碍影响。旅游地应积极应对廊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旅游合作。旅游地合作的关键点:一是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设计各有亮点的互补型旅游产品而避免恶性竞争,二是构建旅游区域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冬芳  陆林  虞虎 《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135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成都国际旅游市场旅游流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邓明艳 《经济地理》2000,20(6):115-117,124
旅游地与客源地、旅游地与其它旅游地,以及省内旅游地之间的关系,表明了旅游流的特征,体现了成都国际旅游市场中,区域内近距离市场强于远距离市场的特点,说明了成都与中国其它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补充和辐射关系,反映了省内国际旅游网络对成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成都国际旅游应开拓欧美长程旅游市场,同时发展大旅游,积极建设省内国际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双江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地形象DI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文  陈国生  赵毅 《经济地理》2000,20(4):122-125
城镇旅游形象力在城镇活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源自西方企业识别系统(CIS)的旅游地形象问题已成为推动旅游效应的必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运用DI理论对照评述了双江旅游开发的实践,对21世纪双江文化历史名镇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海明 《时代经贸》2006,4(11):149-149,151
中外许多旅游地建设的若干经验表明,旅游地正趋向于精品的营造,依靠旅游精品促使旅游地成为广大旅游者实现休闲、度假、观光等旅游消费目的的理想选择。舟山市旅游发展迫切需要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来推动群岛型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本文就打造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作了探讨,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定量分析手段,比较不同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深入探讨影响不同旅游地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感知因子。通过对九寨沟、庐山和周庄三个旅游地居民的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九寨沟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整体评价更好,更支持旅游业发展;周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和成本感知相对较弱,而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相对较强。回归方程揭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正面感知是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居民感知与态度可以看作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今后应逐步建立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旅游地管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保亭县是海南省黎苗族主要聚集地,具有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目前旅游项目却集中于自然山水风光。在国内大力提倡生态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显然是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与保亭人文旅游的现状,使其具备了实施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可能性。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地,适时调查保亭的人文旅游资源,探讨保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对保亭旅游业从文化价值上提升品位与知名度,促进保亭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地形象设计的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杨  张生辉 《经济论坛》2006,(24):72-7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用科学的规划手段指导旅游发展的方向是目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趋势,而旅游地形象设计是我国现阶段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旅游地形象策划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国内各旅游地虽然都开始重视自身形象的设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迫于竞争的压力和各管理部门的所谓“硬件”标准而产生的行为,各项工作之间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而旅游地形象策划并不是零风险的,由于牵涉到各部门、各个方面及其运作的全过程,因此它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必须谨慎从事。国内有关旅游地形…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研究是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开发和经营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柞水县是陕西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轴线上的重要节点,研究其旅游形象设计,对于西安旅游目的地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阐述柞水县区位和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其旅游形象识别,构建了包括理念基础、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和产品形象等在内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形象营销过程体系的构建及案例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旅游地的形象营销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体系,贯穿旅游者至少一次旅游体验的始终,而非简单的等同于制定旅游形象并向潜在旅游者传播;判断旅游地形象营销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准之一,应是看旅游地营销的旅游形象能否固化为旅游地具有持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基于对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游客旅游全程体验的解读,本文从旅游地营销与旅游者认知旅游地两方面的对应角度出发,构建了旅游地形象营销的过程体系,并通过婺源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旅游地形象研究、指导旅游地形象营销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点—轴”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背景下,适时调整并优化皖江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组织系统,协调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以"点—轴"理论为基础,以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皖江示范区旅游城市节点、旅游开发轴线及其基础上的旅游地系统。研究表明:一级旅游城市节点为合肥市、芜湖市、池州市和安庆市,原巢湖市等10城镇为二级旅游节点;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安庆、合肥—桐城—潜山交通段为一级旅游发展轴线,潜山—岳西—六安等9交通段为二级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规划出示范区四大旅游地系统:滨湖—滨江旅游地系统、区北丘陵旅游地系统、宣州文化旅游地系统、大别山旅游地系统。  相似文献   

18.
旅游是文化传承与渗透的动态平台,文化则是旅游兴旺与发达的坚实基础。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对旅游地文化的一种体验。海南三亚以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向世界展示着其独特的风景文化,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天涯文化等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加速与提升三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更加关注游客的文化体验,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突出文化旅游的本土特色,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加大文化品牌塑造的力度,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19.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对促进旅游目的地人口的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体现和载体,也对旅游地产生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西藏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着诸如产品单一、设计粗陋、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何将藏戏文化融入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使其更具吸引力是影响旅游纪念品销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宣传促销对于旅游地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河北省广泛利用旅游交易会、旅游节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户外广告、宣传册、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宣传促销手段,在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产品推介、旅游市场开拓以及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引导国民旅游消费和提高国民旅游消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毋庸置疑,我省在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的构建、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