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邢斐  宋毅 《财经研究》2015,41(5):123-133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一直被视为东道国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FDI纵向一体化的进入模式有可能不利于东道国的产业发展.文章在双边寡占的框架下,将技术转移决策以及技术扩散效果引入Lin和Saggi(2011)的模型中,分析上下游FDI一体化与非一体化进入方式对东道国产业发展和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本土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时,上下游FDI一体化进入方式虽然会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转移,但这更有利于FDI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一体化的进入方式通过消除自身面临的“双重边际化”以及加剧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双重边际化”来挤压本土企业的利润,进而给东道国企业的利润和福利带来负向影响.文章不仅为外资带来的“产业升级悖论”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而且也为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导向和改善引资质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垂直产品差异的技术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跨国厂商的技术转移与东道国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垂直产品差异模型分析了FDI途径下跨国厂商的技术转移策略及其对本土厂商的技术水平、利润和东道国福利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环境决定了跨国厂商的最佳转移水平,该最佳水平与跨国厂商掌握的最高技术水平间的差距决定了所转移技术的核心程度;本土厂商利用转移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激励随着东道国收入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递增;跨国厂商的进入对本土厂商利润的影响包括合作效应(增加利润)和竞争效应(减少利润),只有当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时才能提升本土厂商利润;无论何种情况下,技术转移总是有利于东道国消费者,如果利润影响中的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则会提升东道国整体福利,否则,对东道国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3.
扩展了以往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在古诺竞争框架下分析FDI进入东道国上下游双边市场时的关联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当FDI仅进入东道国的下游市场时,FDI产生的竞争效应会增加下游市场的总产出,从而增大对上游市场中东道国本土供应商的后向关联程度,且其增大程度与技术差距正相关;在FDI同时进入东道国上下游双边市场的情况下,上游市场的FDI会对东道国本土供应商产生挤出效应,且两者的技术差距越大,挤出效应越明显,同时会对下游市场中的东道国本土生产者产生明显的前向关联,上游市场总产出的增加使得中间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直接减少了下游本土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其产出和利润,部分抵消了下游市场的FDI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存在多种途径,东道国自身吸收能力、当地人力资本存量、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东道国企业研发水平、东道国金融市场效率等因素都将对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提高我国引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调整我国利用FDI的战略和政策;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改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优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存在多种途径,东道国自身吸收能力、当地人力资本存量、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东道国企业研发水平、东道国金融市场效率等因素都将对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提高我国引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调整我国利用FDI的战略和政策;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改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优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拓展了Barros和Cabral两地区竞争FDI三方博弈的模型,通过引入成本缩小型的研发变量,尝试性地将R&D、跨国公司与引资竞争三者统一到一个分析框架之内。通过模型推导和模拟分析,我们得到在跨国公司从事研发活动且存在技术外溢条件下,若两地技术水平有差异,两地间不进行竞争,则跨国公司必然选择技术较先进地区投资;而两地间给予跨国公司投资补贴的竞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跨国公司的选择;与不进行研发活动相比,跨国公司进行研发活动,对技术较落后地区竞争外商直接投资有不利影响并且也不必然会使两地福利水平增加,不过研发效率的增加会帮助提升两地整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7.
何慧书  吴江 《经济师》2006,(8):87-87,89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东道国引入FDI则是为了获得先进技术转移和竞争性更强的市场,模型从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的区别出发,引入技术转移程度和股权比例两个概念,来分析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与东道国在不同进入模式下的福利变化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研发一生产"两阶段博弈模型,在FDI背景下分别以Cournot竞争模式、Stackelberg竞争模式和Collusion竞争模式研究了东道国市场规模、东道国厂商工资水平以及东道国厂商技术研发量对跨国厂商技术研发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三种竞争模式下,东道国市场规模对跨国厂商技术研发量都是正向的影响;在Cournot竞争模式和Stackelberg竞争模式下,东道国工资水平对跨国厂商技术研发量也是正向的影响,而在Collusion竞争模式下,东道国工资水平对跨国厂商技术研发量的影响则视产量效果与替代效果的相对大小而定;在Cournot竞争模式和Stackelberg竞争模式下,东道国厂商技术研发量的增加反向影响跨国厂商技术研发量,而在Collusion竞争模式下,东道国厂商技术研发量则不影响跨国厂商技术研发量.  相似文献   

9.
FDI优化我国服务业结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莎锋 《当代经济》2009,(22):80-81
本文讨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资本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竞争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等经济效应,基于FDI的东道国经济效应角度,探讨了FDI对东道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机理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I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国际要素流动形式,会通过一系列效应影响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变动.本文在一个一般性框架中分析了FDI对东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机理,认为FDI主要通过国际收支效应、工资外溢、产业结构变动效应等影响东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贸易数量效应和技术外溢进一步影响收入贸易条件和价格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11.
市场竞争、东道国引资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一个两阶段古诺竞争模型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东道国引资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本地企业的模仿能力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成本。在东道国企业模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低技术的直接投资将损害东道国企业,从而降低东道国的国民福利水平;文章同时研究了市场竞争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东道国来说,维持一个适度有序竞争的国内市场,同时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有选择地甄别与吸收,比单纯的竞争战略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  相似文献   

12.
马捷  岳阳  段颀 《经济研究》2012,(2):106-119
本文考虑两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为争取一家外国跨国企业直接投资(FDI)而进行的政策竞争。两国拥有不同的市场规模,跨国公司生产两种水平差别化产品。文章证明:均衡时跨国企业的FDI选择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marketsize effect)、两种产品间的利润侵蚀效应(cannibalization effect)和两国FDI补贴政策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得到了政府间FDI竞争的福利含义。特别地,本文还证明了:两国福利可能因参与FDI竞争而获得帕累托严格改进,或者发生帕累托严格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我国四位数分类行业的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Levinsohn和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生产函数,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及其基于技术差距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存在显著的技术水平“三门槛效应”.虽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但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FDI溢出的边际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递减,表明了FDI不利于高技术水平企业的技术提高,但能促进技术落后企业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霍倩雅 《时代经贸》2011,(16):202-203
伴随着FDI的大量流入我国,技术外溢也将会在我国出现。通过技术溢出效应,FDI可以使我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帮助东道国国民经济走上内生化的增长道路。尽管技术外溢具有客观外部性,但是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其垄断利润而不会轻易地让技术外溢成为现实,于是必将会从主观上采取如技术锁定这样的手段来保持在东道国的技术优势。这事实上也是我国一直奉行的“以技术换市场”战略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本文就是在对技术外溢和技术锁定进行充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对FDI技术外溢效应以及东道国吸收能力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异质型人力资本在东道国引进FDI以及吸收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关键作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显示:FDI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互动作用是促进一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讲就是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是东道国引进FDI以及吸收FDI技术外溢的关键因素,同时东道国在吸收FDI技术外溢的基础上也能更进一步提高本国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与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把FDI与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作为技术进步的源泉代入经济增长模型,对新加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的观点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FDI技术溢出——基于外商企业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利用FDI过程中,外商企业时技术溢出的控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外商企业对技术溢出的控制意愿受到其进入东道国动机的影响,“市场寻求型”跨国公司较之“资产寻求型”或“效率寻求型”跨国公司有更强的控制意愿;对技术溢出的控制能力由其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投资额、产品处于东道国产业链上的附加值占总附加值的比例等因素决定;时技术溢出的控制方式主要采取灵活进入、技术锁定、模块化、研发活动的低层次以及对工人培训时间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7.
将知识存量分为绿色技术知识存量和“脏”技术知识存量,采用1999-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自举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绿色技术知识存量或“脏”技术知识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FDI是绿色技术知识存量的格兰杰原因在9个省份存在;绿色技术知识存量是FDI的格兰杰原因在17个省份存在;FDI是“脏”技术知识存量的格兰杰原因在4个省份存在;“脏”技术知识存量是FDI的格兰杰原因在14个省份存在。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外资引进政策并未增强东道国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引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加强本土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脏”技术研发向绿色技术研发转型,是改善FDI绿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总结前人对东道国吸收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从东道国自身发展水平、研发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制度因素几方面综述了东道国自身特征对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论FDI技术溢出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论述了FDI溢出效应与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性.针对跨国公司在中国产生溢出效应的现状,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回答了如何有效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实现中国的技术进步,力求营造二者之间良性的反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