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的发展,网络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下,我国网络消费逐渐呈现普遍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征。但是,我国网络文化消费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文化消费缺乏有效的监管、消费者理性不足等问题。文章对网络文化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网络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趋势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品。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2016年初已经拥有高达七亿的网民,互联网普及率已经接近了55%。其中学生上网人数,占全部网络人口的一半。而在这当中,在校大学生上网率高达99.4%,大学生已经成为如今网络信息消费最主要的力量之一。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现状和主要特征,对能够影响网络信息消费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求能够为大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网络信息消费观,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熊盼 《对外经贸》2022,(1):93-97
互联网金融创新推动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网络消费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以个人网络消费贷款产品为抓手,不断满足旺盛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需求。通过调查归纳国内十家代表性商业银行个人网络消费贷款产品的授信参数基本规则,对常见的房贷模型、代发工资模型、贵宾/金融资产/财富私行模型、公积金/社保/税务模型的基本内容进行分类探讨,提出优化个人网络消费贷款授信模型的建议,包括完善模型体系建设、提高大数据应用基础、深度嵌入贷后管理等,以期对商业银行线上信贷转型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购物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雯 《价格月刊》2009,(9):17-19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应用,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网络购物出现强势发展.通过网络购物优势以及我国网络购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促进我国网络购物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网络购物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正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换挡过渡。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状况,探讨银行主体消费金融发展对策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介绍我国银行系、产业系和电商系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情况,从参与主体特征、消费场景和获客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和经验,并根据邮储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互联网+"下促进邮储银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成为国家重视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可使服务成本降低,拓展消费群体。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网络购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使我国网络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方式,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一定建议。消费及投资、出口为拉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方式,消费便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在1990年后经济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理念的迅速普及以及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在直销银行领域展开了探索与尝试。作为一种新兴业务,我国直销银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促进直销银行健康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现已融入经济活动的各方面,随着我国步入"互联网+"新时期,通过平台的进一步整合,促进消费的便捷化,加强双向互动,促进消费的个性化,共享信息,促进消费精细化,实现消费模式的重大革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主体,互联网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养成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恶习。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角度,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形成科学的消费教育、塑造理性的消费品质,实现大学生消费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张博 《中国市场》2013,(41):37-38
我国互联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在已逐步趋于完善,从工作、学习到生活、娱乐,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都在与日俱增。而网络消费从消费模式层面所带来的改变是其中最具颠覆性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网络消费情况进行概述性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网络消费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为我国网络消费的健康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文魁 《商业科技》2014,(17):96-98
信息消费是我国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江苏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信息消费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概述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苏信息消费的发展特点和典型模式,阐述了江苏发展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江苏信息消费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未来江苏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信息消费是我国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江苏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信息消费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概述了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苏信息消费的发展特点和典型模式,阐述了江苏发展信息消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江苏信息消费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未来江苏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逐渐增多,并呈现鲜明的独特性。本文基于广东省若干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以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2005—2012年间的信息消费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整体水平及边际消费倾向均差异明显,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地区差异效应和时间差异效应较大。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改进建议,以缩小差异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树 《中国市场》2010,(18):105-106
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了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已出现了不少网络侵权问题,严重影响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通过对网络侵权责任主客体、网络侵权责任归责以及网络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分析,探讨网络侵权责任问题,以期规范网络行为,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梅偌霖 《现代商业》2008,(6):183-184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进行酒店、机票预订和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本文拟在考察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分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各方面有利不利条件,旨在探索如何加快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王智霖  宋芷斓  高华 《中国商论》2022,(18):126-129
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主力军,但越来越多的新闻和案例表明我国高校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着诸多风险。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大学生消费金融认知度及使用偏好的调查分析,旨在维护大学生切身利益并提高其互联网消费金融体验感与满足感,为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平台开拓市场,达到买卖双方共赢,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营造"互联网+"背景下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运用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分析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强化网络消费市场监管力度、落实网络平台监管责任、加强网络运营商行业自律、加强消费教育和科学引导对我国"互联网+"背景下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不断丰富促使信息消费空前活跃,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变革性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信息技术的消费形式和内容,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信息消费"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外生驱动视角探讨中国互联网消费的全域增长问题,试图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挖掘微观社会互动促进互联网外生消费的机理与手段。文章利用数字内容产品在线消费的省域数据,使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识别互联网环境中促进外生消费增长的外溢与滞后因素,分析了中国文化与地理空间的社会互动对互联网外生消费增长的影响,为中国互联网消费的全域内生增长探索新的规律与方式。研究发现互联网消费空间中存在着地理临近性与文化相似性。这不仅是一次理论研究,其规律将帮助政府与企业理性认识互联网消费的空间传染方式,指导制定最佳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购物这种新型消费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网络购物在给消费者便捷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网络定价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从当前网络定价的现状入手,分析造成网络定价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网络零售商加强服务竞争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引导网络合理定价,以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