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短期利率为目标进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普遍模式。本文首先以美国为例,分析公开市场操作与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主要模式,并对我国10余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指出央票利率已初步具备了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特征。实证分析表明,央票利率与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并且是货币市场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央票利率与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还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我国可以通过引导利率进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最后,分析当前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工具之一,一般被各国央行用来管理政府和银行系统间的现金流动情况和银行系统内部的流动性,从而引导和控制货币市场上利率的变动。先介绍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现代货币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主要的日常货币管理手段.自1998年以来,中国中央银行放弃了多年沿用的限额管理方式,发展了公开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着特殊的作用,产生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本文力图研究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系以及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政策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依托货币市场进行的。1996年以来,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开始起步,2000年至今,在货币市场的结构基本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正逐渐成为央行进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手段。但2003年以来一直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使得基础货币回笼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与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制度相比较,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弗里德曼甚至认为应该放弃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而让公开市场业务单独发挥作用.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规模管理以来,公开市场业务在日常的货币管理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00年底,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的基础货币量已占中央银行资产运用的60%左右,成为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最主要的工具.但是,作为一个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季雅洁 《商》2013,(24):194-194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正在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逐渐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方式,而推动公开市场业务发展正是建立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时间不长,而且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在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国债规模和结构问题上存在缺陷,市场机制不完善,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这些公开市场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现状和发展障碍剖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公开市场业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率和货币量哪个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目前许多文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涉及货币政策工具和利率以及货币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隐含了一个前提,即货币政策工具和利率以及货币量之间存在明确的、稳定的关系,从而保证利率目标或者货币量是可控的。以公开市场操作为对象,本文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量之间确实存在确定的关系,而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导致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关系不确定的主要原因是IS曲线的斜率是不确定的。同时,对现阶段中国IS曲线斜率稳定性的实证研究表明,其斜率是不稳定的,因此,利率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8.
外资流入对我国本币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巨额外资流入形成的资本项目顺差,在现行强制结售汇体制下必然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使央行因外汇占款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央行为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势必采取对冲政策压缩国内信贷供给,这样会使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及央行调控货币投放对象结构的能力下降、货币供给机制发生逆转以及货币政策稳定性降低等。为消除或减轻外资流入对央行本币运行的不利影响,应采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利率与汇率相关性、管理外资流入、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机制及放松进口管制等政策。  相似文献   

9.
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健 《北方经贸》2004,(4):91-92
文章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目标及差异 ,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及其现实选择 ,尝试提出了培育基础条件的对策 ;大力推进公开市场业务、大力培育货币市场、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中央银行在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中,货币政策在操作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内部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实际效应的发挥。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要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完善和扩大资本市场,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优化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1.
崔丹 《商业研究》2000,(4):80-81
公开市场业务是市场经济调控的主要力量和手段,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操作工具,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武器。其具有主动性、快捷性、灵活性和可逆性等特点,在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手段,虽然1998年我国就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制度并重启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但对价格机制的作用重视度不够。本文从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出发,结合时事介绍利率走廊机制的发展背景,提出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针对性地提出价格型货币政策;将详细介绍利率走廊运行机制;对中国目前利率走廊机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揭示出利率走廊的实施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货币经济的形势以及货币供给量和国内信贷的增长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论证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央行债券持有量和外汇占款之间的戈兰杰因果分析,实证分析了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公开市场操作可行性分析与市场业务实施构想吴方伟,房汉廷一、引人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经济市场化迫切要求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化。众所周知,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基本有两种,一是依靠直接工具,二是依靠间接工具。在使用直接工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新财富》2013,(3):36-38
从中国过去10年的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看,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其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冲击尤为明显。单纯锚定货币供应量指标,难以起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央行采取以市场利率为锚的公开市场操作,将会日渐重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逐渐利用告示效应来实现其政策利率目标,在告示效应对经济变量施加影响的作用机制中,中央银行的信誉度、责任性及透明度状况起了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告示效应具有影响直接、效果明显和操作成本低的优点;基于此,我国有必要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强化告示效应的影响机制,以建立一个更为简明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具体分析发现,我国近十年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总体上可以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对其他因素(如流动性、外汇占款过大等)来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效果减弱。另外,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中的时滞效应也使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秦红阳 《商》2014,(5):145-14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金融脱媒等金融结构变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并非之前那么简单地可以侧重于某一种渠道,诸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渠道研究逐渐为国内学者和监管者关注。众所周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之公开市场操作针对的就是货币市场,而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又存在着诸多准基准利率,各自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利率是纲,纲举目张。利率市场化下,选择哪个利率作为一个基准利率,能够具有金融市场权威定价权及担任金融信息的指示器,即作为央行政策利率的“信使”及时将货币政策意图传递给金融市场利率,一直是学术界和央行关注的话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曾被我党制定为一项战略性目标。2004年开始了对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封顶,贷款利率下浮封底的利差保护,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使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并最终实现,具有货币政策“二传手”功能的货币市场上基准利率亟需完善。同时金融市场间协调发展,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宏观调控方式转变,都倒逼着这一基准利率的地位夯实。〈br〉 因此本文将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问题纳入到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框架中去。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SHIBOR、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各个市场利率的属性及优缺点,找到比较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的(SHIBOR),通过实证考察SHIBOR自身期限结构等的效果及SHIBOR与其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关系是否通畅, SHIBOR是否真的具备了基准利率的潜质进而能够不负众望在金融市场上成为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未来有何改进的地方,如何更好的培育完善它,如何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SHIBOR渠道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力,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VEC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变动与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对货币需求、收入和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会对货币需求形成强烈冲击,股票市场在长期和短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不同,M2余额的调整相对M1而言对经济运行具有更显著的影响。鉴于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应以M2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重点防范物价异动对货币需求的冲击,加强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突出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得到长足发展,以股票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迅猛,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则相对滞后,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大缺憾。从1996年开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正式运行,它表明央行的货币政策已开始转向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机制及公开市场业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而间接调控却必须以发达的货币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