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语言是任何一个在使用中可能会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语言。它包括指称模糊语言、概括性模糊语言和故意模糊语言等,模糊语言可能体现在单词或者词组层面上,也可能体现在句子和语篇上。  相似文献   

2.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笑”这个意识的词类很多,不同方式的“笑”既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又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更逼真。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科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三个代表”语言简炼,内涵丰富,高屋建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多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在2004年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翻译题中,对“无神经な者”一词中国学生有多达70多种译法。分析其产生原因,借此探讨关于模糊语言的概念、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模糊语言、由此带来的翻译的可译性问题以及现阶段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不足与文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是礼貌表达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交际中,人们为了遵循“礼貌原则”,可以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来维护双方的面子,使交际有效地进行。从遵循礼貌原则的角度,通过对不同模糊词类的分析,具体说明了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礼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受“新闻=准确”和“准确近似于精确”的概念的长期影响,人们往往将新闻与精确等同起来,而忽视了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其实不然,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而且对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认为有机结合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7.
论模糊语言本质及其语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现象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经常遇到的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模糊语言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分歧,其定义存在着过窄或过宽的缺陷。模糊语言的本质应为“不确定性”,在恰当语境中使用模糊语言会收到字面意义以外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化的镜象,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表,可窥视出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化形态。拟就“狗”在英汉语言中的诸般表现,阐明语言与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也恰是国俗语义学所应探究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模糊语言会导致语言交流的障碍。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模糊语言在语言交流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给予适量的信息;作为替代;作为自我保护;表示礼貌;言语得体;达到某种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外国语和外语语言学者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各种语言的共性在于它们词尾的复杂性,“格语法”就尾此类情况,它们的共性如:性,数,格反映了客观世界语言的本质。通过对“格”在多种语言中用法的对比来确认它们的共性以便于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