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飞 《生产力研究》2001,(2):34-36,39
开拓农村市场,在对策措施上要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优化村工业品结构,把增加农民的持久性收入作为核心,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重点,把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作为条件,把优化农村工业品的供给结构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毕元贵 《经济师》2011,(2):32-33
开拓农村市场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开拓农村市场,战略定位准确才能赢。在战略定位上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把加强市场网络建设作为重要手段,把开发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作为主要切入点,把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作为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容是:坚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调整,优化受精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6.
宋树伟  江军  许玉贵 《经济论坛》2006,(6):122-122,130
政府已把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农民富裕增收奔小康、构建农村的和谐社会作为全国人民奔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但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综合经济导刊》2001,(2):38-39
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那么怎样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最近深入到汉寿县聂家桥乡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所发展“订单农业”作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主要措施,取得了成功经验,在短短的一年里,这个乡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农民负担减轻了,乡级财政收入壮大了,农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据我们调查了解,这个乡抓“订单农业”的发展,采取了六条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发展再次成为社会各方深度关注的话题。福州开发区自1993年与马尾区“两区合一”以来,农村建设亦成为全区工作重心之一,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始终把农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追求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利益,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采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减轻农民负担等多种措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风改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沈杰近年来,迁安县从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管理机制入手,努力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县农民负担连续3年无一乡镇突破5%的限额。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实施"鱼水工程"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陶勇 《经济纵横》2001,(11):24-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我国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弊病是农民负担增加、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 ,需要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1.
1.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制度根源。公共财政应该立足农民负担长期性认识,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立足财政的公共属性,不仅支持生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有效提升农村生活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农民低负担条件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借助"民生财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多予” ,就是要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今年国家将重点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龙头企业 ,也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少取” ,就是要推动农村税费改革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 ,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把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运用世贸规则 ,解决河北“三农”问题 ,财政…  相似文献   

13.
1.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少是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的直接原因,所以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按《农业法》的要求,逐年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加积累,能够拿出钱来改变和不断完善生产条件,仅仅靠发展粮食作物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要重视农业,切实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下大力调整种植结构,调整大农业的内部结构。 一、促进观念转变,为调整结构打好群众基础。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弄清“一个关系”,树立“三个观念”。一个关系即“减轻与发展”的关系。减轻农民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的基本政策,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根本措施。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应该做而且应该认真做好的一项农村工作,但是只减轻不发展,只能是减而不轻,越减越穷,就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利益。一手抓减轻,一手抓发展,重要的是抓发展;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相对萎缩。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过重、农村消费市场运行环境滞后、信贷消费迟缓、商品的城市定位等。应当通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合理调整农产品结构、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生态环境、适当降低信贷门槛、加快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等相应的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6.
应针对城乡消费市场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1.就扩大农村消费来说,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消费条件。主要措施是:(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多予、少取”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农民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抓紧研究对农业和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有效办法。(2)认真落实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农村逐步推行财税制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财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减轻了农民负担,遏制了农村“三乱”;强化了农民的税收意识,提高了农民纳税积极性;促进了乡镇财税体制改革,规范并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促使乡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发展了经济,改善了干群关系;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了决策民主化,提高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使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增加,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应重在治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遥 《经济学家》2002,(2):114-115
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年来,继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第三次革命.其中心问题是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将农村分配制度纳入法治轨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从全国及安徽省的试点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管理体制,稳定税负水平,简化征税方式等方面的绩效是明显的,意义是深远的.但是,由于试点方案仍没有突破原有的单纯的费改税的框架,把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仅仅视为农村内部乡镇政府与农民的利益纠纷问题,就此而言,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还只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标之策.  相似文献   

19.
汤跃跃  张毓雄 《经济师》2003,(12):176-177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点 ,其关键是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但是 ,由于农民实际收入低 ,农村消费需求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为了提高农民收入 ,文章提出了有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减轻农民负担等对策 ,从而达到激活农村消费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为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稳农富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在偏远的纯农业乡村,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本文对当前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措施,从而达到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