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佳兴 《商业科技》2011,(16):119-119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企业报表编制过程中,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本文试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本质等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推动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秀婷  陈岩 《消费导刊》2013,(4):107-107
盈余管理是指会计准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余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和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方式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的选择来调节盈余的行为。应计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的盈余进行适度的调整;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是指企业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者改变交易的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有: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调整等。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文对两种方式对企业盈余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有大量的学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过度盈余管理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下降,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力的估计,进而危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剖析,为进一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盈余管理行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从盈余管理的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披露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为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其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郑一凡 《消费导刊》2009,(3):138-139
本文从盈余管理概念入手分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然后对企业盈余管理治理所采用的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重点讲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付云 《商》2014,(43):165-165
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进行分类,然后阐述了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提出假设。其次,建立模型来检验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即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分析:应计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是正相关关系,真实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是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超 《现代商业》2012,(7):218-219
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与盈余管理是近些年来广泛学者研究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很多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美化其财务报表使得很多的投资者误入歧途。在2007年新准则颁布后,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更要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有所了解。虽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很多,但调查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逐渐增多,所以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来了解企业的盈余管理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关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因盈余管理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这一话题一直受到经济界和会计界热议。文章在整理了一些文献后,从不同影响因素的角度对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盈余管理是当今经济学界和会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因素,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动因和防范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含义出发、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分析、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分析以及提出盈余管理行为的防范措施等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7)
会计盈余信息作为最直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指标之一,是财务信息的核心要素,一直受到外部投资者、管理者、政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为了向外界显示企业高收益率、高经济效益,达到融资目的,诸多企业纷纷采用盈余管理来调节企业盈余。本文介绍了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动机,从两个方面分析企业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提出过度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希望这些建议和措施可以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作出决策有用的信息,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会计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外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界定,并说明其存在的动机。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着重阐述了会计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并提出,为防范企业的会计盈余管理行为,应提高盈余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准则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2.
会计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外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界定,并说明其存在的动机。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着重阐述了会计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并提出,为防范企业的会计盈余管理行为,应提高盈余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准则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3.
《商》2015,(6)
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的日常企业管理中应用广泛,由于其特殊的规定,使盈余管理可能会被管理者利用,"增加"企业收益。在操纵盈余管理上,关联交易是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甚至不断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故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了会计界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操控企业盈余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会侵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通过分析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现状,盈余管理的手段,剖析目前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投资者更有效的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为其投资决策提供良策,另一方面又可以客观上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但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因此,加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对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2-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自然事件研究的思路,考察新三板扩容及该背景下做市商制度对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此揭示新三板制度发展对挂牌公司盈余质量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新三板扩容显著降低了挂牌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在高速扩容之下,做市商制度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股票流动性提升后,企业实施费用操控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也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参考国内外的盈余管理相关文献,以熟悉盈余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盈余管理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地分析、归纳,并提出详细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完善国内盈余管理的不足,改善盈余管理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经济效益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可以相互替代使用的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方式,管理者如何权衡决策以及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识别和防范盈余管理行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以2001-2009年微利上市公司为样本,在Hausman设定误差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构建联立方程,研究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时间次序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决策时,真实盈余管理决策和应计盈余管理决策是同时做出的,两类盈余管理程度相互影响;盈余管理成本影响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当企业处于缺少行业竞争力的地位时,真实盈余管理的空间较小,管理者会采用相对较多的应计盈余管理,而当企业本身的会计业务受到严格监管时,管理者则会倾向采用较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11年至2014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行为与信贷资源可获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上调利润越多,获取的银行信贷额越大。结合企业产权性质和金融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入探究盈余管理行为对信贷融资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非国有企业偏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金融市场化强度高的地区企业偏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金融市场化强度低的地区企业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获取更多信贷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控制或调整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因此会计准则的变更必然会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来分析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与拓展,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