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洪宝 《魅力中国》2009,(17):156-156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好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2.
体育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方向,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地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3.
张聆 《发展》2007,(7):123-123
新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化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化学课程要以实验为基础,用其多重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黄小露 《魅力中国》2010,(11):206-207
一、让中学生走进时尚瑜伽 (一)体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艺术课程提出:高中艺术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它特别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它坚持综合化的课程方向,注重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和其他科目的相互融会与贯通,特别强调课程中的综合不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初械叠加,  相似文献   

6.
季学明 《发展》2009,(10):88-88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改变 新教材淡化了知识概念,更注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内容总量上有减少,难度降低,在内容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强化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李会英 《发展》2009,(8):93-93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学生人生理想及成长的必修课,如何面对创新教育,正确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培养创新教育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张瑞睿 《魅力中国》2011,(20):243-243
丝网印刷工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丝网印刷知识,获取实际操作能力,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对这个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都是相违背的。文章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对丝网印刷设计课程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莫代岭 《理论观察》2011,(2):143-144
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在普通高中设置了一门新课程——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程在教学中.不仅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现笔者仅就通用技术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孙书敏 《魅力中国》2013,(34):226-226
英语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基本任务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以及英语学科实用性、灵活性较强的特点,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我曾经讲授的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修七Unit 19--Lesson 3--Body Language这一课为例,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陈淦 《魅力中国》2010,(16):225-225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做好学生促进者,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的课程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反思已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要善于进行反思,进行有效的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的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建构理想高效的课堂,才能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黎仕玉 《魅力中国》2010,(16):226-226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梁明强 《魅力中国》2010,(19):211-2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4.
杨世浩 《魅力中国》2010,(8):145-145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相似文献   

15.
李明 《西部大开发》2011,(10):118-118
如何从知识的教学中获得理智的益处,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尽管知识的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但以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不是知识的变化,而是关于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观念的改变。化学新课程并不轻视知识、否定知识,而是强调运用知识、提升知识并获得智慧,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6.
杨玉玲 《魅力中国》2013,(20):194-194
摘要: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是以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为知识栽体,遵循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发出的学科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本文试对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的设置情况进行探究并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赵玉忠 《魅力中国》2013,(8):254-254
总结多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我觉得反思性学习是完全符合教学规律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首次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了首位。在英语教学业已转向了“研学促教”的今天,反思性学习可谓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8.
张晶 《魅力中国》2011,(20):238-238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但一听综合实践课,很多老师会把综合实践课的理解成学科活动课、延伸课,结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没有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  相似文献   

19.
郭秀霞 《发展》2011,(3):131-131
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高中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高中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国民的需要为核心构建教育评价核心体系,评价的具体措施、手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淡化分数与评比,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充分发展。教育的激励作用,是鉴别作用的必然结果。教育评价的结果,必然会使评价对象——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点,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淡化,但是我  相似文献   

20.
“一个没有创造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