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远博 《特区经济》2004,(11):200-201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降低,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处于逐年下降趋势,据教育部初步统计,截至到2003年6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只有47%,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也才78%。社会上广泛流传一种说法就是“大学生毕业即是失业”。造成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以及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落后等原因外,文章试图运用经济学中就业理论、  相似文献   

2.
最近,史上大学生就业最困难年的说法频见各类媒体.2013年高达699万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然破了建国以来的历史记录.从浙江的情况来看,2013届全省高校毕业生达26.7万,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截至3月31日,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研究生31.48%、本科生10.57%、专科生11.7%,分别较2012届毕业生同期下降1.68%、1.28%和1.55%,形势不容乐观.其实,不只是浙江,今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签约率均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每年近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不能忽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群体和小康之家相比,签约率偏低、签约时间滞后,职业岗位偏差,就业服务指导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在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并借鉴国外开展职业指导的模式和特征,构建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截至今年2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平均水平只有18%。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略高一点,为22.85%,而2009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4.68万人,创历史新高。早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年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微博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2013,(20):14-15
围观#最难就业年#新浪微博一周讨论次数:457273次人增,岗减,薪降……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这个数字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以北京为例,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截至4月19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本科生签约率26.6%。  相似文献   

6.
围观     
《中国经济快讯》2013,(20):14-15
#最难就业年# 新浪微博一周讨论次数:457273次 人增,岗减,薪降……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这个数字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以北京为例,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截至4月19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本科生签约率26.6%。  相似文献   

7.
当前,正是大中专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高峰时节。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6月,全国大学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次签约率为64%;2003年6月,这一比例下降到47%;2004年6月,这一比例仅为35%左右。就业难已成为困扰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结构性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根据目前的形势分析,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矛盾至少存在四个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原因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需求,一方面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需求结构不适应,此外,硕士毕业生的供给日益膨胀,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挤压效应.因此,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思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大学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北京、上海等多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三成、,社会各界有感于“压力山大”的就业形势,纷纷断言今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北京、上海等多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三成。社会各界有感于"压力山大"的就业形势,纷纷断言今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史上最难就业年"指谓的"最难",固然可以归咎为短期因素交汇所致,但是这些  相似文献   

12.
罗春平 《中国经贸》2010,(20):94-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初次就业率为73%;2005年为358万,初次就业率为73%;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高校本科院校的签约率一般在65%-85%之间,而高职生的签约率仅为50%左右。青年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除毕业生入数逐年增加外,影响青年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的社会现实短期难以缓解。在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环境中,对于毕业生而言用人单位强势、毕业生弱势的困境还将继续存在并在就业的某些环节中被放大。加之不少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其合法权益被用人单位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进一步明确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使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降低就业中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4.
《现代乡镇》2009,(3):48-48
截至2009年3月1日,广东应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8.45%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即将出台新一轮的就业政策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从3月18日召开的2009年普通高帮助大学生找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专业2010届-2012届毕业生为样本,在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第三季度为招聘淡季.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期望有偏差,其就业压力较大;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要为企业,且用人单位对本科层次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思想品质、专业素养、专业证书和合作精神等.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访谈表明:新疆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综合素养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而且今后被调查单位仍会以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主要招聘对象.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供需双方存在着矛盾,大学毕业生供给的数量、地域、专业等方面都与对大学生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若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就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使其达到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雷红薇 《魅力中国》2010,(33):139-139
大学毕业生属于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解决当前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实现艺术专业就业人才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2011,(4):7-7
为确保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顺利就业,在2011年2月22日教育部召开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提出首届万余名免费师范生就业"时间表",要求各地最大限度地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并最大限度地保证签约率,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自2007年开始在6所部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以来,  相似文献   

19.
洪婕 《魅力中国》2010,(35):384-384
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重要的主观原因之一。如何在大学高等教育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结合近四年辅导员工作实践,笔者设计了《大学生动态虚拟简历》作为一种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新尝试、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围绕"二本"院校的教学工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践技能适用程度、专业与工作对口程度越高会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可能性,而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适用性不够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负影响;教室、宿舍及运动场所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图书资料不足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消极影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毕业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没有影响;课程设置水平的高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高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基本无影响,而校园文化氛围并没有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管理人员素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无影响,教学秩序有正向的影响,而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选课、考试和补考等教学管理制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