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货币政策是调整外部失衡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回顾,发现在失衡持续时期,经济体内外部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国际货币政策不协调是影响相关各国调节决心和调节效果的重要原因。理论模型表明,在当前的货币金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稳定缺乏有效保护,货币政策不得不参照发达国家并实行"相机抉择"的管理。这影响了外部调整的效果及失衡国调整的积极性。加强国际货币协调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沿着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的路径对中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GDP受消费率的影响,而一国的消费率又受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经常账户的失衡受消费率显著负向影响,而消费率受金融发展程度的显著影响。在对金融发展程度变量的处理上,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发展的10个指标,对这些金融发展代理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提取它们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来获得一个金融发展的综合变量,从而避免某单一变量或几个变量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跨时均衡的分析框架,从动态的视角对经常账户失衡的产生根源、福利后果以及调节机制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诠释。本文认为,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是各国跨时均衡机制作用的结果,该机制也可用来解释当前的“长期利率之谜”。跨时均衡的市场机制对经常账户具有调节作用,其前提条件是经常账户顺差国的生产率持续快于逆差国。但过分依赖市场机制来调整失衡将是相当缓慢且充满风险的,各国的结构性调整政策势在必行。自由贸易对失衡的自动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多哈回合谈判的搁浅,目前跨时均衡的市场机制正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威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经常项目顺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努力防范“贫困化增长”。  相似文献   

4.
林峰  邓可斌 《金融研究》2018,456(6):1-21
政府债务是否影响“双重赤字”联动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囿于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间往往存在严重的内生性,已有经验研究并未得到与理论研究一致的结论。本文引入义务教育年限作为财政赤字的有效工具变量,采用包括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内的150个国家(地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得到了与理论预期一致且稳健的政府债务作用证据:(1)“双重赤字”联动倾向随着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会趋于减弱,但不会消失;(2)“双重赤字”的政府债务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稍弱但亦显著;(3)对于中国这样的低债务水平发展中经济体,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致经常账户盈余的显著减少。而对于已经处于高债务水平的发达经济体,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调节经常账户失衡的策略要特别注意货币政策和贸易条件等因素的配合。  相似文献   

5.
经常账户失衡激进调整会给失衡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本文在界定激进和渐进调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三元离散选择面板模型,探讨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是否会以激进模式展开,取决于其经常账户赤字规模、金融深化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而发展中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除了受以上三个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该经济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汇率制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常账户的失衡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失衡两大方面分析了我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我国的产能过剩、美国贸易赤字和FDI;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处于承接转移的地位的角度来阐述外部失衡的性质指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增加对外顺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Hansen提出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构造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的短期外部失衡指标基础上,利用G20国家面板数据从国家间金融异质性视角检验了金融渠道调节外部失衡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代表金融市场结构差异的国内私营部门银行信贷/GDP、权益证券组合投资净流入/GDP和银行贷存比指标,及代表金融干预水平差异的总储备资产/GDP指标,会使金融渠道调节失衡产生门限效应,而代表金融开放度的指标在短期内门限效应不显著。这也是导致中美两国金融渠道调节失衡效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应通过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降低对银行间接融资依赖、提升对外投资收益率、在保证充足调控能力基础上适当减少官方储备等,提升金融渠道调节外部失衡效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比较显示,一些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时期,均出现过与当前中国类似的结构性失衡,失衡应该看作是快速成长时期的阶段性现象.横向比较显示,分权式改革尤其是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是加剧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根源.在金融层面上,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阻碍了储蓄一投资在内部达到平衡,银行部门只得购买国外资产输出过多的储蓄资金,由此引致外部失衡.在经济失衡及其逐步调整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应特别关注相关的财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9.
刘瑶  张明 《中国金融》2022,(3):38-39
<正>展望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大概率将呈现经常账户顺差有所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季度余额变动不居、净误差与遗漏项净流出依然显著的特征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维持着“一顺一逆”格局,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投资头寸稳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需求错位下贸易盈余扩增,但也表现出经常账户盈余持续积累动力有所疲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性上升、储备资产存流量背离缓解、净误差与遗漏项流出规模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凸显,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的严重冲击,而经常账户是内、外部经济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传导媒介。基于经常账户均衡决定理论,采用1982-2010年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格兰杰检验、VAR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了投资率、经济增长率和金融体系发展效率对于我国经常账户平衡的冲击。投资和金融发展对经常账户平衡具有影响,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提出注重中长期投资规划、加强金融结构调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欧美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但中国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本文利用KOF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指数,以及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检验了逆全球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部逆全球化冲击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投资率和知识产出水平。在短期,导致经济下行;在长期,抑制经济增长。其短期影响渠道为国际贸易渠道和融资约束渠道,长期影响渠道为创新抑制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价值链升级,可以缓解外部逆全球化冲击对企业投资及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用GMM方法弱化了内生性之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启示认为,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突破,进一步扩大开放。面对外部逆全球化的持续冲击,中国需要备足政策工具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检验东欧、东亚和拉丁美洲三大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资金流动方向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近来众所关切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问题。实证结果显示:东欧国家收入水平与金融深化程度仍然偏低,但随着发展程度提高,未来将由资金流入转为流出。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超额外汇储备、贸易顺差与资金流出,被指控为造成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若能够持续金融深化的努力,资金可能回流并使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现象得以缓解。至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宏观经济、金融和政策变量,对于资金流动方向并无决定性影响,但宏观经济政策仍是决定资金流入能否有助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瑶  张明 《中国金融》2023,(4):54-55
<正>2023年,随着中国经济内需复苏与国际人员往来恢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规模有望显著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大概率呈现上半年逆差、下半年顺差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继续维持经常账户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的“一顺一逆”格局。经常账户盈余较同期显著扩增,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呈现持续较大逆差,储备资产存量小幅下降,净误差与遗漏项季度数据顺逆交替。  相似文献   

14.
李巍  张志超 《金融研究》2009,(11):19-3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不稳定的影响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时机实施开放举措是非常有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章首先研究不同开放度经济体股票和债券市场开放对金融不稳定的影响。随后,利用切换系统最优控制模型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最优时点选择。结果显示:股票市场的开放会直接导致不同经济体金融不稳定程度的降低;债券市场的开放会导致低开放度经济体金融不稳定程度的降低,而对于高开放度国家来说,债券市场的持续开放会引致其金融不稳定程度的上升;在确保国内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中国股票市场的最优开放时点为2012年11月末;与此同时,中国应尽快推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开放。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分工视角下的全球经济失衡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讲,当前全球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国际头寸表分析证明,全球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不仅体现在经常项目上,金融利益所得也成为全球利益分配的重要渠道。全球利益分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既享受了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贸易利得,又享受了金融分工下的资本利得,是具有正财富收益的债务国,而中国是具有负财富收益的债权国,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债权国地位,加快推动包括要素市场化等在内的经济金融改革,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循环,提升中国经济金融竞争力,增强国民财富效应,真正提升债权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直接体现,其对一国的货币汇率,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的收入项目是连接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桥梁,通过对收入项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我国国际收支中持续呈现的"双顺差"现象。因此对我国近年来收入项目的近况进行总结,并结合资本与金融账户对收入项目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掣肘,区域金融失衡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欠发达地区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产生的"资金外流"诱发区域金融失衡:在市场调节层面,"资金外流"导致欠发达地区融资权"有权而无利";在政策调节层面,"区域差异"引致欠发达地区融资权"实质不公平"。矫正区域金融失衡急需兼具财政和金融双重功能的政策性银行的责任担当。在我国当前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时机并不成熟的背景下,可以通过设置区域政策性银行,对欠发达地区的融资权进行"补强",发挥其区域协调的政策性功能,重构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林博 《云南金融》2012,(6X):240-240
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呈现持续顺差的现象,虽然经过宏观经济调控,但始终处于不平衡之中。外部经济不平衡给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经常账户作为外部失衡冲击的重要传导媒介,对其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经常账户的冲击因素,分析了影响我国经常账户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而提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和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博 《时代金融》2012,(18):240
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呈现持续顺差的现象,虽然经过宏观经济调控,但始终处于不平衡之中。外部经济不平衡给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经常账户作为外部失衡冲击的重要传导媒介,对其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经常账户的冲击因素,分析了影响我国经常账户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而提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和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朱超  张林杰 《上海金融》2012,(1):3-12,116
全球外部经济失衡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关于全球经常账户均衡决定、可持续性与失衡调整的研究成果也有了快速发展。传统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收入、相对价格、支出、结构等方面,而跨期方法与叠代模型的引入使研究有了更合理的分析框架。对经常账户均衡决定因素的挖掘深入到了财政收支、储蓄和投资、生产率冲击、实际汇率、金融制度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变动、人口结构变迁以及由此组成的综合因素。但外部失衡的理论框架解释现实的能力仍不够强,政治思维的进入将使问题复杂化。失衡调整偏重经常账户逆差调整也不适应当前的情况。未来研究中,放松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假设,更多地引入不确定性,以及经常账户逆转的临界点、预警指标及逆转的冲击效应将会被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