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读《相马经》求千里马《相马经》是古代相马专家伯乐的专著,精僻地记述了良马的特征。伯乐的儿子对父亲十分崇拜,将《相马经》背得烂熟。《相马经》记述千里马的特征为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子像垒起的酒曲饼。伯乐的儿子按照父亲的著述,外出寻找千里马。可他找遍马群,只好扫兴而归。然而就在归途中,他也没发现一匹千里马,只好扫兴而归。然而就在归途中,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匹额头隆起,双眼突出的“千里马”,虽然那马的蹄不太像酒曲饼,可也七不离八。当他高兴地把“千里马”抱回家时,伯乐一看,实在啼笑皆非,原来儿子抱回的是一…  相似文献   

2.
管管伯乐     
伯乐与千里马的典故尽人皆知,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可见伯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伯乐至关重要,笔者才认为应该管管伯乐,理由有三:一是伯乐有真伪之分。既是伯乐,必有识马绝活儿。据说伯乐识马时要观其表:毛色是否纯正,口齿是否相当,体态是否健硕;还要知其内:此马是否想做一匹好马,能否做得了一匹好马;更要紧的是此马有无顽疾、传染病。如此审慎,是因为现实中,许多被冠之为“千里马”的,在路遥之后原形毕露。究其原因,伯乐是假,千里马焉能真乎?二是伯乐有好坏之别。伯乐确有识马之术,然而在识马过程中,亲劣马,疏良马,…  相似文献   

3.
素质堪忧问“良马”几许? 古时有“伯乐相马”一说,将优秀人才比作“良马”,将独具慧眼、善识人才的“领导”比作“伯乐”,那时候就有人慨叹“千里马易求”而伯乐难遇”;如今,更有人将现代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机制称作“赛马场”,与其等待着被人发现而“脱颖”,不如参加“赛马”,比试比试。这无疑是用人机制的一大进步。可是,如果不仅仅是“伯乐难遇”,而且“良马”稀缺,或者被“劣马”驱逐,又该怎样?  相似文献   

4.
《农村工作通讯》2009,(12):47-47
古时候,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成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就会有害处。  相似文献   

5.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求得一枝栖息,乌鹊要绕树三匝,因为那枝是乌鹊托身立命之地,不得不审慎选择,岂可轻心掉之?伯乐善相马,历来被传为美谈。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将希望寄托在一味的等待上,万一没有机会遇上伯乐,那千里马岂不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两相对照,那择木而栖、拣枝而攀的乌鹊,就更值得人们欣赏和追慕了。蒙鸠的教训,不能不引以为戒。蒙鸠筑巢的本领非常高明,它拣来五彩的羽毛,用毛发编结成精舍,功夫没少用,但却是将巢系在芦苇叶上。“风至若折,卵破子死”,  相似文献   

6.
老同学聚会,活动自然丰富多彩:舞会、郊游、聚餐……等等。可不管是哪一种活动安排,总会穿插这么一项内容———发牢骚。就象春节家宴上的白斩鸡,属必上的一道菜。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地一通海侃之后,就开始大倒酸水。话头一起,滔滔不绝,不吐不快。说来说去,每次都少不了这个意思:怀才不遇啊!咱们这些千里马,怎么就没碰上伯乐呢?是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有了伯乐,就一定会有千里马吗?也未必。“牢骚沙龙”里常常听到的怨言是:环境不好啊,没有机遇啊,专业不对口啊,奖金少啊等等。好象是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可真…  相似文献   

7.
明代俵马折色化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但俵马折价关注不多。俵马折价承载着折色化的重要内容,在俵马折色化过程中官府往往通过调控折价的方式达到其施政之目的。用统计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以银为货币单位表示的俵马折价的变动及折价与市价的关系进行考量后发现:成化、弘治以及隆庆至崇祯年间,折价趋于平稳,正德、嘉靖年间呈快速上涨趋势;马匹市价则呈现不规则变化,波动较小;俵马折价与市价无明显相关关系,一般折价高于市价。官府采取俵马折色的方式看似是解决民众赋役负担过重问题,实则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以及折价与市价之间的价差,官府既能从边境马市中得到“物美价廉”的良马,又可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8.
马年话马     
马类马有不同的种类,除普通马外,还有斑马、河马、角马、海马等。此外,我国四川与贵州交界处的白马山上还有一种形似马而带虎之条状花纹的“马虎”。马虎身大如马,长有利爪,行动诡秘,十分凶猛,它们以捕食野生动物和牛羊为生。马虎是世界上稀有而珍贵的动物,但它们到底属马科还是虎科,目前还未有定论。由于马的品种不同,其大小也十分悬殊,世界上最大的马高达2.2米,重达1500多公斤,而最小的马体高只有30厘米,体重不到10公斤。马碑马为人类效忠、效力,功不可没。莫斯科有马的纪念碑,匈牙利人为纪念二次大战中战死的…  相似文献   

9.
快马与加鞭古时候有个叫赵襄子的人,向他的朋友王子期学驾马车。王子期毫无保留地将驾马车的方法都告诉了赵襄子。赵襄子很快就能驾驶马车了,并要跟王子期比比高下。然而在比赛中,赵襄子无论怎样挥鞭策马,他的马总是跑不过王子期的马,他以为王子期并没有将驾马车的方法都教给他,并责备王子期对他不够朋友。王子期告诉他:“你的马跑不过我的马,不是我没有把方法告诉你,也不是你的马和车不如我的马和车,而是你不会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你不是根据道路状况、地势高低及时调节马的快慢,而是一味打马,越打越凶,你的马再好也耐不住你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个广为流传的“点石成金”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穷苦人遇见仙人吕洞宾,吕洞滨因怜悯他,用手指向一块石头,那石头就变成了金子。可是这个穷苦人不要金子,却恳求吕洞宾教授他点石成金的本领。文学理论家胡寄尘曾以这个传说为素材,编写了童话“新点金术”。他通过文中主人公之口,提出“不学点石成金之术,只要学会点金成土之术”。为什么?胡寄尘说:“我不怕天下的金子尽变成土,我只怕天下的土都变成金子。倘然天下的土尽变成金子,那么,我倒真要冻馁而死了。”他借这个故事阐发自己的农本思想,呼吁人们要重视自身赖以生存的土地。时下,人们对…  相似文献   

11.
土地管理——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管理——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邹玉川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财产制度。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仲就说过:“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管子·相马篇》)。...  相似文献   

12.
伊黎马是我国优良马种之一,这个品种自古就有“天马”之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许多农牧场,都饲养有伊犁马。它的外貌轻秀,四肢关节结实,步样轻快,性情温驯。抗寒力和适应性也强,速度、持久力和役用能力都比较好,长途骑乘可日行60公里,驮重可达110公斤以上,奔驰山谷草原,  相似文献   

13.
网络催人老。即使曾经的网上大鳄重出江湖,再熟悉的码头也难免有物是人非之感,等到说话都对不上茬口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早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了。过去,侧个身子往网络论坛里钻,拜堂口,谒见意见领袖的程式是:“俺对楼主的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现在微博上打个照面,二马错镫之际撂下的“切口”就俩字儿——“粉你”!网络在创造语汇的同时也在颠覆着概念,譬如“吃货”,以往是脑残的别号,现在却成了美食家的谑称,敢以“吃货”自居的游侠,身上多多少少还得沾点四海游历的风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经济》2006,(12):55-56
饺子,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美味佳肴,特别是新春佳节大年初一,人们都要热热闹闹地包饺子吃,而北方人更为偏爱,所以民间有“好吃不过年饺子”的说法。饺子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佳肴食品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没有真正“诞生”之前,其“祖先”是汉代的馄饨,馄饨“以其混沌之形”而得名,也就是没有规则的外形。后来,古人把馄饨做成半月形,就类似后来的饺子了。饺子最早出现于隋代,其记载最早见于隋代颜之推的文集,他说:今日馄钝,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以米面做成的偃月形馄饨,当时叫做“粉角”,北方人说“角”为娇(音饺),饺子之名就这…  相似文献   

15.
<正>古语云:"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如今,在中国的蔬菜种业领域里同样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寿光者得天下"。想要在蔬菜种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寿光有根基,这已经成为国内蔬菜种业的共识。作为全国蔬菜产业的桥头堡、排头兵,山东省寿光市围绕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歌女陪宴”之风当煞陈苏萍目前,多数地区的大小宾馆、酒店都装上了卡拉OK,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近年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歌女陪宴"之风日趋严重。凡宴请领导或领导宴请,一般都得有小姐陪唱助兴,否则,即使上遍山珍海味、饮尽美酒佳酿,领导也会觉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经济》2012,(2):70-70
有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药物中的各种材料的化学反应速度就会相应增加3—4倍,强光及高温都容易导致药品变质。凡在高温下会变质或变形的药品都应放在2℃-10℃的低温环境中保存,夏季室内达不到要求时就要将这些药品放在冰箱中冷藏。同时已拆开过包装的而未服完的药品,为防止其变质,也建议放入冰箱中保存。某些中药材在夏季受潮后易生虫,所以放进冰箱保存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粮站的记忆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天下黎民百姓赖以生存之基础。《周礼·地官·廪人》记载:"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说:"粮,谷食也"。粮食之本义,实为旅居之干粮和行军作战之军粮,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新中国建国初期(1953年),国家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于是,粮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设立,按照以前的行政区域划分,每个老区设立一个中心粮站,下辖几个粮管  相似文献   

19.
《江苏农村经济》2011,(4):58-59
春耕活动现场山东金正大公司免费向农民发放缓控释肥料 3月22日,由CCTV-7农业频道主办,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鼎力支持的“粮安天下·春耕有我-2011春耕行动”来到中国水晶之都——江苏东海。  相似文献   

20.
谈到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甚至全国的米粮问题时,不少论者常用“湖广熟,天下足”之谚作为佐证。只是对于这一谚语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条件,却很少有过专门的论述。就今所见,“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至迟在明代前期已经流传。考察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特别是这一地区及长江沿线米粮的生产、运销情况以后,就不难发现“湖广熟,天下足”谚语包含或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是多么丰富;进一步将此谚语与宋代流传的“苏湖熟(或作苏常熟),天下足”之谚加以比较,更可知基于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差异之上,两谚语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简单地将二者相提并论,或者说在米粮问题上,明清时期的湖广取代了宋代东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都是不尽妥当的。有清一代,长江沿线米粮流通的趋势是;范围愈益扩大;各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供求关系趋向紧张;无论整体或局部的粮食价格都在上升。它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诸如人口增长、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