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五四”以来优秀作家的郁达夫,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明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也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强烈冲突的背景,而且在其个性气质的导引下,找到了其个性心理、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技法的契合点,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文学阅读与青少年个性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的文学阅读构建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学阅读具有突出特点: 文学阅读中突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80后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图像类读物对青少年更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等.青少年的文学阅读是一个以文学阅读为核心、多种社会、文化力量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场域"问题.这既是文学领域的问题,又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如何使家长、学校、媒体对青少年文学阅读发挥有益而且有效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符号与结构在文化的沉淀中延续,其深厚底蕴于集体情感的汇流和集体智慧的累积中形成.但文学符号的固化和文学结构的封闭也制造危机,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缺失使意指的合理性丧失,文学表达趋于僵化,文学符号与结构存在的根本意义难以被维系.创作者的情感与认识作为文学符号与结构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为其存在提供依据,也是促成其"延"与"变"的要素.独特的情感与更新的认识激发创作者改变的欲望,促使指涉的形式或内容发生演变,从而为文学符号与结构注入持续的生命力.为了满足文学表达的需求,文学符号与结构在自然的延续与演变中保持着可感的力量与指涉的威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个性学生"及其思想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视"个性学生"的存在,使"个性学生"享受以"爱"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绝对可能。研究"个性学生"思想转变的目的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本文在独立学院实践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疑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学开始逐渐商品化.以影像艺术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正越来越占优势,对以"文学"为代表的"书写/印刷文化"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和挤压.文学作家们为了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与影视"联姻".影像化叙事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与作家生存发展的一种策略,但其负面效果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地下文学"是"文革文学"中很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次握手>是"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把<第二次握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指出其复归传统与追求现代正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借鉴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我们试图解读"沈从文热"现象的文化内涵,即20世纪20年代以来期待视野对其文学文本的积极再创造与多重展示。随着期待视野从"文学为人生",到"文学为政治",再到对"文学为人生"的复归以及"文学为审美"的嬗变,"沈从文热"经历了由盛转衰、复又兴盛的发展轨迹。以"沈从文热"现象作为个案研究,亦能窥见中国文学批评史百年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知识型人才,尤其是个性发展体现其独特性.而体育课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施展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途径与空间.目前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缺乏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指导,或实行"大一统"或"放任自流"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研究,探讨体育课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体质,以及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来说明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文学的一种最浅近最被普遍接受的看法恐怕就是认为文学是经验的表现。比如美国的文学博士查德.泰勒说文学"是要引导我们通过作家对生活经验有选择的直接描述,去认识人类存在的真谛。它不是要告诉我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感受的,而是要把我们卷入剧中人的行动中去,让我们对他们作出直接的反应。"即是说文学看重的是读者如何被"卷入"和"反应"。因为读者的千差万别,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也因此成为一件自由的和富于个性色彩的活动,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享受创造的愉快。文学的魅力大约在此罢。但是只有这种"批评前反应"是不够的。理查德认为"停留于对内容的表面理解,那只是部分地享受,要充分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还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读懂故事,理清情节线索,探究导致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这只是研究严肃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上影响都非常大的一部小说,对其主人公的分析也是林林总总。笔者则从分析其社会、家庭、环境及个性入手,把他定位为一个堕落的天使,而这个天使由于其自身的性格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注定他要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1.
体裁是研究文学特性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同一体裁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特异表现,即文学交际中的体裁发展史是比较文类学的主要内容。作家的创作个性、时代的文学需求以及读者的阅读能动性等文学交际功能造就了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的整体性来自于体裁不变性于可变性之间的形式渐进。  相似文献   

12.
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的根基决定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公共领域其实只具有公共领域的幻象,这时的公共领域仍是单一地表征国家公共权力的代表型公共领域。无论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随后的"改革文学",其对形成苦难的昨日威权与极左路线进行的鞭挞和倒戈都是社会政治思潮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尼森不不止一次地把自己的文学归类为"村落文学"。在多部文学创作里,她坚持把故事设置在各个形态各异的黑人群体里,通过展示个体与群体或相容或相悖的态势发展,向读者揭示了当今美国非裔民族的发展之道,即黑人想要生存的唯一策略是在民族文化意识认同当中寻求个性发展。文章把莫尼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归为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白人文化的追随者、在黑白文化冲击下的牺牲品和游离在黑白文化中间的边缘人四大模式,以展示莫尼森对非裔民族的精神导向和民族发展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介绍了"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以"文学与自然"为主题的文库由自然文学、生态批评、超验主义文学和相关重要学术期刊等构成。文库将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文学在"五四"运动中诞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其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知识女性中的优秀代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和伟大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科学译介活动是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他寄予厚望的《域外小说集》既遭到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事后追惩",却又具有着"超时代"的意义;他开拓了"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并影响了中国的翻译生态环境与现代文学翻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强调把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多元系统。系统中各因素与其周围因素密切联系,并且其价值也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图里又将其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论文运用多元系统这个新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我国翻译活动的文本的选择、作者自主地位的缺失等论题,指出多元系统论只注重客观性的片面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文学"一直是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一段时期的文学,社会学家以政治角度和阶级立场分析,文学评论家从文学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批评。两个部分中第一部分主要从叙述学中有关人物的理论,以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分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文本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从文学接受中读者"期待视野"的相关理论进行理想文学形式的阐述,并与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最终归纳出十七年文学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前期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强调自我表现的主情主义.他非常重视文学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主张"生命底文学".生命的文学要求创作主体做一个"伟大的婴儿",做一个"乐观的人".同时,他重视文学与情绪、节奏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正因如此,他倡导诗歌的表现自然而然,"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认同宗白华的"诗人底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的思想.他的泛神论思想是在"五四"文化语境中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与"五四"精神结合的综合体.这一思想激发了他对文学本身的理性思考和创作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怪诞大师,其名字是和美国南方永远连在一起的。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规模之宏大,人物之众多,时代之漫长,都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壮举。《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无论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还是创造手法上都堪称杰作,而主人公爱米丽一个多层次极富个性的女性,一个美国旧南方制度与文化的殉葬品——以她的“褪色”凋零成就了一朵绽放着艺术魅力的永不褪色的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