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文章采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样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所在地区等方面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对影响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的因素,建立Logit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发现,57.2%的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一起居住;年龄越小、家庭年收入越多、子女越少的老年人越倾向与子女同住;并且,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2021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在倡导“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的同时,强调要“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两者之间能否兼容促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央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能否切实贯彻到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之中,但现有文献对两者之间关系缺乏必要关注。文章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老年人金融参与的视角检验了子女同住对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同住显著促进了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提高了老年人金融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对风险金融资产投入的促进更加显著。老年人为男性、居住东部地区、子女教育水平和个人收入高时这种促进效应更显著。机制研究发现,子女同住降低了老年人风险厌恶程度、增加了老年人知识认知和信息接触,从而增加老年人金融投资;同时发现老年人给予子女的劳动支持更能促进个人养老金参与,而子女对父母的照料未发现该促进效应,支持了子女同住的代际交换动机。结论表明,子女同住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可有效互补。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不但能够满足老年人在子女赡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高质量的自我养老需求,更...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日趋老龄化,养老难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更是老龄人口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收入与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河北省农村养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幸福指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龚秀全 《南方经济》2016,34(1):11-27
文章在对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居住安排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治疗性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居住安排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预防性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安排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利用影响不同,同时,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水平对这种影响发挥调节作用。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的背景下,拓宽社区支持功能,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应成为医疗政策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王世斌 《乡镇经济》2009,25(9):72-74
农村养老是社会养老保障的重中之重,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但是,许多研究多从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入手进行描述分析,我们认为,社会发展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养老方式等影响明显,但是老年人的养老是在与子女互动中体现的,不可避免地会对年轻的子女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来研究中青年农民养老选择方式的决定因素。研究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享有医疗保险、与父母同住、得到父母支助等是影响农村中青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 2011-2012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将家庭养老分为经 济供养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居住方式四个方面,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对城镇居民家庭养老影 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对女性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挤出了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慰藉状况, 并与其居住方式依然属于负向的关系;对男性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会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 照料有替代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居住方式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通过解释机制发现,原因在于 老年家庭决策权力在其中起到了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认为在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应在老龄政策 中引入性别差异因素,针对不同性别的城镇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化的养老政策措施,协调社会养 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注重老年赋权的调节效应,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7.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农村养老模式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梅  侯云霞 《特区经济》2009,(8):145-14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其中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显突出。本文从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医疗状况、闲暇活动、养老方式与养老观念几个方面调查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霞 《黑河学刊》2007,(2):142-144
目前,中国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必然呈弱化趋势。但家庭养老弱化主要体现于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性降低,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仍由家庭承担,且并非所有的所谓的“老年人”都需要家庭的特别照顾。家庭养老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有赖于老年人对子女的各方面依赖性的降低以及子女善待、赡养老人责任心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清代乾隆朝和嘉庆朝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和土地债务类档案所建立的数据库,定量分析清代中期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研究发现,多数老年人与已婚子女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活单位,与未婚子女生活、夫妇独居和单人独居也占一定比例。与以往认识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儿子组成的复合家庭所占比例不高。原因有二:一是拥有多个成年儿子的老年人比例较低,只有一子的老年人占比超过50%,他们失去了与子代组成复合家庭的条件;二是多子家庭亲子分爨比例较高,多子老年人并不硬性维系复合型大家庭生活方式,抑制子女的分家要求。论文还考察了老年人性别、配偶存故状态、年龄等因素对其居住方式的影响。本项研究使我们对清代中期中下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特征有了比较具体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城镇养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养老模式也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养老模式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伴随着养老模式的变化,结果是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随之改变,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发生了这种变化。在此感兴趣的是小城镇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通过与某小城镇的老年人访谈中得知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自理能力、收入来源和子女的数量等方面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单一的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都不能适应我国今后的国情。因此只有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李晓刚 《黑河学刊》2012,(6):191-192
陕西欠发达地区农村多子女老年人自杀主要与情绪抑郁、丧偶、子女不孝、独居、物质生活无保障等因素有关,需要以法制为主,宣传教育为辅,多方位优化多子女老年人居住生活条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我国目前转型社会背景下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子女养老的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农村社会工作的方式来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缺陷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与农村特殊现状相适应的体制,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宁波经济丛刊》2006,(4):10-13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如何有效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我们面对的最基本和最迫切的问题。在传统的以大家庭共同居住、多子女奉养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适应今天以及未来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情况下,适时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正是本主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凸现,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老年社区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选择老年社区的老年人养老和居住需求进行研究。据此探讨老年社区的市场需求特征,分析未来老年人养老和居住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老年社区建设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1.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中南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农村养老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农村老年居民的家庭养老意愿与子女的承受能力产生了落差;另一方面,农村子女对老年居民的养老意愿正逐步弱化,所以需要探索适用于此地区的新型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汤玉刚  刘亚南 《世界经济》2022,(11):125-149
本文以济南市2003-2015年实施的定点学校政策为例,结合空间断点与双重差分法,考察旨在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机会的政策如何导致了城市内部的居住群分。研究发现该政策导致定点小学学区内二手房出现了3%-4%的折价,租金没有明显变化,二手房出售和出租挂牌数量显著上升;定点学校数量越多的街镇吸引了越多的外来人口流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更多地设立在了非定点小学附近。这说明定点学校这一基于地点的包容性公共服务保障了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但却导致了定点学区内在位家庭的逃离,引发了居住群分,形成不同社会群体在学区间的居住隔离。本研究对改进包容性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和促进社会融合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长三角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倾向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所占比重较小。年龄、自理能力、与家人的关系和晚年生活的孤独感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有显著影响。为了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要,必须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在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并适当发展养老机构,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其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而据《中国统计年鉴》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65岁以上老人年均递增9.0%,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并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我国老龄化程度己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抚养比急剧增加,老年服务和社会养老压力巨大。养老的前提是"老有所居",老年人因其特有的身心变化而产生特殊的居住要求,在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居住要求,己成为老人有尊严、有质量生活的重要基础,即老年群体的安居问题己成为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山东省的一个典型乡镇为例,从居住安排、生活照料与经济来源三个方面对四种养老模式进行认可度比较。研究结论认为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老人认可度最高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因此应创新养老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提出建立"居家+社区"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