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本文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出发,修正出一个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即加入了非正规就业因素的模型,并尝试对其进行政策含义的解释,最终得出非正规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和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个层次的转移,并对托达罗模型与两个层次转移的关系作初步探析,最后给出几点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异常活跃时期,截止“八五”期末,我国大陆设市城市已达630多个,城市人口近3亿人。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影响:另一方面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专家预测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将有三个特点,一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速度加快;二是城市群明显增多;三是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成为未来城市人口增长的主体。站在世纪之交和体制转轨的特殊线上,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和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个层次的转移,并对托达罗模型与两个层次转移的关系作初步探析,最后给出几点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摸式的思想,结合目前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机遇,并归纳总结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7.
刘尧 《科学决策》2004,(7):60-64
我国目前正处于外延型增长阶段向内涵型增长阶段过渡时期,当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工业中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排斥却在发生,城市中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是否有显著影响,影响多大?为研究此问题,本文在新古典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验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消除城乡差距,但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发挥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9.
市场、政府的力量及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红忠 《改革》2004,(6):47-53
我国各大都市区的郊区和所辖县尚未形成城市亚中心,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大都市区迁移可以成为东部大都市区向多中心城市转变的重要市场力量。政府的力量和上述市场的力量协同发挥作用,既能加快东部大都市区形成多中心城市,又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充分发挥大都市区对人口的吸纳池功能,使人口、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趋向大中城市,特别是向三大都市圈聚集。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探究和对大都市圈模式的分析,认为大都市圈模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机契合。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合理建构我国大都市圈,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机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既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难题,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变数。近些年,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已经明显下降,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据估计,  相似文献   

12.
从制度制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晖 《乡镇经济》2008,24(12):93-9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章回顾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提出在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龚亮保 《老区建设》2008,(13):18-21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多年来人们把农村人口外流说成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表现,主张走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工业扩张、城市膨胀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二、脆弱的农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工业的转移,不仅受到城市工业以及乡镇工业由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经济转型的影响,而且受到农业生产发展本身的严重限制。这种限制突出地表现在,第一,我国人口的绝对数已经接近12亿,几乎占世界总人口的1/4。这样大的一个人口数量,吃饭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且由于人口数量之大,吃饭问题很难靠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供应来解决。也就是说,人口的巨大规模本身就决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冲击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远比城市严重。从老龄人口数量来看,全国65%的老龄人口在农村,农村老龄人口的绝对数是城镇的1.7倍。从增长速度看,随着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从收入水平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悬殊。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1.9∶1,2002年农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箱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军伟  刘华 《特区经济》2012,(7):204-20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庞大、教育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素质差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原因既包括宏观的制度性及社会性因素,也包括微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心理性因素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制度性保障机制,运用分类分层模式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试图从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探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文章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走空间转移、产业转移和职业转变相结合的道路。空间转移能从总量上分流农村的劳动力大军,产业转移能使分流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身份转变则在法律上承认农民不再是农民。只有这“三管齐下”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乡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农村失地人口与日俱增,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隐性的农村失业问题日益上凸现。当前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失业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失业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城镇、农村失业人口状况。在这一形势下,完善城乡失业统计体系,将农村失地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纳入失业统计范畴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