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金三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180-180,F0003
关于拾得遗失物会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第五版)认为:"拾得遗失物会在拾得人与原物的所有人之间成立债权债务关系。"[1]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原物所有人所享有的向拾得人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在性质上应认定为物权请求权,即拾得遗失物本身会在拾得人与原物所有人之间成立物权关系。在拾得遗失物的情况下,因权利人或拾得人的其他法律行为会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大陆法系的立法论我国遗失物法律规定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宁 《理论观察》2006,(1):90-91
我国关于遗失物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司法实务中有关遗失物纠纷的处理无法可依。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物权立法,对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遗失物的悬赏广告,以及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属等问题应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桑萍 《特区经济》2008,(3):240-241
新颁布的物权法规定了遗失物拾得制度,虽然立法者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在物权法中充分肯定所有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这与我们的国情又是相符的。看来,对所有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肯定还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潘倩 《中国经贸》2011,(2):61-61
所谓遗失物的拾得,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拾得遗失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之一,本文浅谈如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内协调和处理遗失物拾得制度中的各种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5.
潘倩 《中国经贸》2011,(4):39-39
所谓遗失物的拾得,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拾得遗失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之一,本文浅谈我国法律如何界定遗失物以及遗失物的要件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商品住房交易市场的扩大。业主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群众性纠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商品住房相关产权归属界定不清。《物权法》的出台,对《物权法》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出了立法规定。从而确立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各方的民事法律关系。笔者想通过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下的物业管理作一分析,阐述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刘华  赵阳 《改革与战略》2011,27(5):170-17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我国普遍存在,现阶段我国施工合同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纠纷的解决机制不够完善,研究解决施工合同违约救济的相关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研究美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立法以及违约救济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违约救济体系的一些建议,有助于保护合同双方的权利,明确义务,提高合同的履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婚前给付彩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我国现行婚姻法仅用一条司法解释规定了彩礼返还制度,在实际操作运行中,返还彩礼的条件过于粗疏。要从彩礼的渊源、性质入手,分析彩礼返还请求权的依据;要对返还彩礼的条件、主体、范围等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提出立法建议,以期建立体系化的返还制度。  相似文献   

9.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的根据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损失的事实。发生不当得利时,因为一方取得利益没有合法的根据,另一方因此受有损害,法律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规定受损失的一方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所得的不当利益,不当得利人有义务返还其所得利益,在当事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因不当得利所发生的债务称为不当得利债务,在不当得利债务中,债务人是造成债权人损失而直接受有利益的人。当受损人死亡时,其继承人有权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其请求权;当受益人死亡时,其继承人为返还义务人。不当得利原则上不发生多数人之债。当因共有物的附和而发生不当得利时,共有物的共有所有人为共同受益人,产生多数人债务,各共有人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应依照其享有的共有物的部分加以分担,各共有人不承担不当得利返还的连带责任。笔者从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范围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处置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经济日渐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作为贸易和结算工具的票据,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票据法上非票据权利之一的利益偿还请求权,由于在平衡当事人利益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陆法系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其票据立法中予以规定。我国票据法第18条亦作了类似的规定,但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票据权利丧失的原因存在逻辑错误、法言累赘、义务主体的范围及利益偿还的范围不合理、配套立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对我国票据法利益偿还请求权的相关规定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以期从总体上理顺利益偿还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翁阳  毛平 《魅力中国》2010,(7X):347-347
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权利与义务为视角分析农村低保的现状,在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农村低保在现实中不仅难以实现,也不利于良好的农村社会保障秩序的建立,只有权利与义务对等互动起来,才能使当前有限的农村低保资金达到最好的保障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从法学视角解析公司治理,通常将其看作是权利、义务在治理各方当事人之间均衡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侧重于研究配置结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静态的分析。本文试图跳出以往单纯介绍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的传统法律分析框架,尝试从立法到司法的动态过程,研究公司法律制度对公司治理实践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公司法律与公司治理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的第二百四十五条是首次在立法上确立了占有请求权制度。占有物返还请求权作为占有保护请求权的一种请求权,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予以立法明确规定,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占有保护制度.尤其是对占有保护请求权的研究少有涉及,导致对该请求权仍然比较陌生或者对其相关具体问题仍然存有疑惑,因此对占有物返还请求权的性质、与私力救济、本权之诉的关系辨析等方面进行一番考察和研究,进而初步提出占有物返还请求权的诉讼设计,以期在占有物返还请求权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具体实务操作有建设性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一套法学基本理论,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法律实践的精华.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理论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形态.从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内容的基础看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作者希望通过部门法的视角,探索在法律社会化、生态化进程中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变迁、发展空间和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15.
谈萧 《特区经济》2006,(2):117-119
一致行动在证券市场上有其现实诱因,但同时也有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之虞,因此必须对一致行动人进行法律规制。我国内地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中一致行动人规则已逐步建立起来,但与香港特区的立法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借鉴香港的立法经验,内地立法应对一致行动人进行严密界定,列举推定一致行动人的范围,明确一致行动人的法定义务和违反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彩礼乃我国从古至今沿袭的重要民间婚姻习俗。《婚姻法》将彩礼排除在外,随着彩礼纠纷的不断增多,2003年最高院不得不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为《婚姻法解释(二)》)中对彩礼如何处置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彩礼返还制度只凭一条司法解释来加以规定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彩礼并加以厘定,针对实践中的相关实例对彩礼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建立完善的彩礼返还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刘俊芳 《特区经济》2011,(8):240-242
通过一典型案例可见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不能有效保护夫妻共有财产中隐名共有人的合法权利。揭示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善意第三人和隐名共有人利益衡量角度,设计出保护隐名共有人的制度平衡策略:增加第三人的注意义务,由律师负责相关审查来减轻国家赔偿责任和明确隐名共有人权利。  相似文献   

18.
彭丽明 《特区经济》2014,(4):209-211
著作权纠纷仲裁解决机制与程序繁琐、周期冗长的诉讼方式相比,一方面,仲裁程序更为简化,当事人的权利能及时得到救济;另一方面,仲裁的一裁终局制度,缩短了争议解决的周期,确保了争议的快速高效解决。从我国目前在立法和实践的需要来看,著作权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经历了由不明确规定到明确认定的一个转变过程,利用仲裁机制解决著作权纠纷就要发挥仲裁独特的优势,在效率和公平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体现仲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赵丽容  方华 《特区经济》2011,(1):248-249
《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的颁行并未改变我国纳税人权利无保障的现状。本文从《公告》入手,分析我国纳税人权利保障的立法现状,通过借鉴外国纳税人保障制度及有利经验,最终探求从立法角度对我国纳税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保护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是契约默示下银行的义务。我国关于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着较多问题,如立法缺乏系统性,效力层级低、缺乏权威性;制度规则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义务规则与例外规则之间失衡;缺乏对客户完善救济机制的规定等。对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的法律制度构建,应当通过立法规定金融消费者隐私权并明确保护内容及例外情形,明确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的完整权能,完善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