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价值目标上讲,求真、求善、求美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人的理想境界是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而知识则是人追求真善美目标,达到真善美理想境界的条件.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就知识与求真、求善、求美的密切联系,作一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人文以人为研究对象,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人类的关系,强调给人性以满足和尊重,是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应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人文与科学的统一融合在于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主导这个社会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也不是生冷僵硬的科学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人是人文与科学统一融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出现人类发展所没有预料到的困难,促使人类对发展问题进行反思,回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人们在对科学发展人文价值的追求上,应力求科学同人类其他方面发展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冯淑瑾 《魅力中国》2014,(27):210-210
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韩阿冰 《魅力中国》2010,(25):296-296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睦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更全面定位更准确。《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前两个维度是工具性的一面,而后一个维度则是人文性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的工具性即是求真,而人文性则是求善、求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伦理的挑战,中国市场经济欲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考虑在学界已建构的伦理体系基础上重构市场经济伦理。重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首要的是合理设计其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其体系框架,准确定位其终极价值追求。同时要注重解决伦理与经济的整合、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还要注重解决建构市场经济伦理与公民社会的契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伟人对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推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脱离群众的危险是一个隐伏的执政难题,着力构筑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课题。在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所体现的"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和遵循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依然是其现实存在的根本依据,也是执政党解决执政难题的不二选择。面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执政党需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更加开阔的政治视野和智慧,重新赋予群众路线理论时代内涵,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陈希 《改革与开放》2011,(4):144-145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在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从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理解,分析了中国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认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对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反思与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它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造成大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要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即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养料、重视人文科学、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人文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他们所关心和解答的,是人类发展所亟需解决的关于真、善、美等终极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阅读经典。置身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信息快捷化、  相似文献   

12.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低碳源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带来的问题.低碳是一个责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一个责任,但不要把它作为活动的目标来追求.低碳是解决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各种经济活动过程中,怎么样保护生态和资源合一.低碳这个概念应该定位到这个层面上,怎样来和谐地与自然形成共同的互动,减少在经济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科学获得巨大发展、人类的物质成果获得极大丰富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断凸现,特别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科技负效应及其全球问题的恐慌和关注使人们反思科学技术批判问题,指出科学与人文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和睦的生存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识。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否是市场经济,这对一些人来说还是一个不清楚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所要建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又是一个应当解决的认识前提。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孙吉胜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12):4-31+156-157
发展对人类进步至关重要,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演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全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贫富分化、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等问题。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全球发展治理面临空前挑战,大国博弈等地缘因素加剧发展治理的多边合作困境,一些发展治理机制失灵,各国合作意愿减弱,发展治理手段单一,治理缺乏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全球发展治理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把发展视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国际层面,中国不断以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理念和制度方面积极创新,在行动方面积极努力,深度参与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初步建立了发展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需要在全球发展治理方面继续夯实实践话语权、理念话语权、制度话语权和理论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与各国携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同科学一样本质上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相似文献   

18.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与利益紧密相连;科学是一个求真过程,应避免利益的干扰,因而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从政府决策效能化的角度审视政府决策,倡导民主性,但不唯民主,倡导科学性,但不唯科学,在决策民主化导致效率低下或决策科学化产生求真困扰时,应遵循过程规制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效率和效果灵活偏重、民主和科学巧妙运用等价值导向来选择最有效的决策形式、裁定最佳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20.
徐清海 《特区经济》2007,(2):123-125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解决中国的科技相对落后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国社会和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问题。不能把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范围内,科技创新要审视几千年落后封建文化,重新确认其社会独立性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权威,将传统制度环境中失落的科学理性、科学精神、科学意志等科学技术蕴涵的主体特性回归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