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意义上,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垂直管理或者横向合作的方式来提供的。随着公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面临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这样,公共服务的网络治理应运而生。网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非营利组织、盈利公司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合作性网络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网络治理的应用,着重探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网络治理发展为政府提供高效率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立以公民和社会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夏秋耘 《宁波通讯》2013,(13):60-61
导语: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评价机制容易造成供给与需求脱节,出现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表面形象轻实际功能,重拥有轻服务等现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基本民生服务供给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供什么"、"如何供"、"供给谁"是各级政府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供给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前的财政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行使集体性公共服务功能的存在逻辑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不同的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方式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委托给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增进了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治理绩效,另一方面也为农民提供了约束地方政府自利主义行为的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俞雅乖 《科学决策》2009,(10):35-41
公私合作伙伴理论是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其基本作用机理是有效和有益。结合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模式,以及灾后重建中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模式——合作救灾,通过“合作”的方式,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政府和民间组织两者之间形成了合作机制,实现了“多方共赢”,提供符合需求的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李金荣 《改革与战略》2011,27(3):97-100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并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逐步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创新,构建职责清晰、权责对等、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立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使乡镇政府完成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是现代政府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并非单一的内容需求体系,而是由相互关联的供求因素构成的整体。现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衡,如供不应求、供不合求、供给内容不均衡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乡镇政府的运行体制、实行功能分类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机制、合理配置财权与事权、健全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深刻主题及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进程中拉萨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分析了拉萨市当前主要是由政府供给,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供给,自主供给和社会组织自愿供给的三种主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发现了乡村振兴进程中拉萨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在供给导向、供给主体、信息化建设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并着重探讨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机制,完善拉萨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可从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以协同推进为抓手,促进不同供给主体的多元性、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监督三个方面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程鹏 《特区经济》2010,(5):136-13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以长三角、泛珠"9+2"和京津冀都市圈等为主的地方区域发展模式。地方区域关系的发展历程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的动力和内在逻辑是由三对矛盾运动共同构成的:中央政府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制度需求矛盾、政府间利益博弈与利益整合矛盾、政府与市场矛盾。目前,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正由制度替代发展时期走向政府集体自觉行动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服务供给角度看待农民进城务工,主要存在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民得不到基本公共服务和农业发展所需公共服务严重匮乏、落后等原因,当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工作和生活状况方面依旧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被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和承担更大责任,转变职能,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增加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资本投入量,改革预算管理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同时对进城务工农民做好公共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0.
张邦辉  李丹姣  蒋杰 《改革》2020,(5):139-149
公众需求表达机制解释了需求信息如何从需求方进入供给方进而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影响,是实现公众需求充分表达的重要保障机制。从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三方主体”入手,发现在当前三方主体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公众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通且话语影响力弱,公众需求难以进入政府决策议程;购买服务过程中需求信息难以“上下贯通”,公众需求存在被政府和社会组织偏好替代的可能;服务提供和完成后,缺少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反馈机制。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正确定位“三方主体”为基础、以充分表达需求信息为核心、以随时进入与退出的反馈机制为保障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确保公众需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西部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资金严重不足且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考虑西部地区供给成本高、历史欠账多、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客观因素,政府应加强公共财政的倾斜力度,同时改革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投入、管理与监督机制,构建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体现农民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层处在国家政权体系的末梢,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维系着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强弱、供给质量的高低是群众评价基层政府实际工作的最直接指标。然而,当前乡村对公共服务的渴求,与基层权小责重任务多的资源短板之间构成了明显落差,短期内难以迅速填平。"两难"之际,如何才能立足现有资源,更好地回应  相似文献   

13.
尹呐  张克俊  郭祥 《改革》2023,(7):145-15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以保障股东利益和农民权利为逻辑起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功能发挥,持续优化组织治理机制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现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实践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其经验启示是:推动政经分离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集体经济发展中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民治理主体地位确立要考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应强化农民治理主体地位,完善农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分离基层组织职能,更好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重构市场化的组织治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优化基层政府职责,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视野,促进公共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公共服务基本理论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主体多元协同供给、一体化机制与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动态提升的供需均衡机制"为治理目标,以期从本土化特色理论构建、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公共服务价值内涵贯穿及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治理的基本范畴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人权、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在财力不强现实下的理性选择。但我国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各地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性。建立县乡财力保障机制、探寻地方公债出路、推进转移支付均等化和改变传统约束机制与政绩考核机制是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田水利建设视野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洪文  张应良 《改革》2012,(1):93-100
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满足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根源在于资金匮乏和动力不足。改变这种状态的逻辑起点是进行供给制度创新。政府主导是其基本职责所在,社会参与则需要动员激励。农田水利建设动员机制应该是国家动员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的整合,动员主体的培育与动员方式的选择就成为农田水利建设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应从建设法律规章、完善公共财政、建立合作机制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三类行为主体:作为服务购买者的政府,作为服务承接者和生产者的公民社会组织和作为服务接受者的老年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既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现实需求与压力,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变革公共治理方式,构建新型公共服务提供体制与机制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公共服务协会为纽带的项目申请制”,二是“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星级会员制”,三是“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这三种基本方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模式,即政府引导与资助、公民社会组织协调与运作、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实体共同生产与提供、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和协助的“委托——合作——参与式模式”。在这种体制模式中,政府购买服务、自费购买服务与志愿捐赠服务往往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温州农村12项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揭示了总量不足、人均指标偏低、供给效率偏低、农民满意率不高等问题。立足上述问题,提出:以镇村供给责任为中心,规范层级政府间的公共服务事权范围;以供给主体多元化为特征,构建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网络;以农民需求强度为依据,确立公共服务供给的位序结构;以农民参与和需求表达为导向,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优化。  相似文献   

19.
完善和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立有效、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最为迫切的政策需求。在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和服务宗旨。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和供给制度安排,并为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大致分为开始出现、全面启动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村改居"、转变村级组织管理职能、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治理结构、重建农村基层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和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七个方面;地方政府开展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探索,逐渐破解传统城乡二元管理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成了农村对接城市的基层管理新格局,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