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革》编辑部 《改革》2020,(4):F0002-F0002
《改革》首发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传导机制与疏通路径》(发表于2019年第10期)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该文第一作者为湘潭大学商学院楚尔鸣教授。文章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资金流向与转型升级错配、流动性总量盈余与结构性资金短缺的双重矛盾,其深层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梗阻为达到总量中性下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实现资金导流与精准滴灌,央行创设了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但相关理论研究还欠系统。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流动性过剩问题始终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近期国内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是备加关注,似乎当前经济运行所有的问题都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实际上,当前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是各种深层次结构性经济矛盾的集中体现,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紧缩货币政策是重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化解经济运行中积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汪杨 《产权导刊》2015,(1):25-28
2014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7.3%,创近6年新低,对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这是经济新常态,无需进行大规模经济刺激;还是应该全面降息降准,以宽松流动性应对经济下滑?2014年以来,央行灵活运用了再贷款、再贴现、短期流动性调节、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和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进行新的组合式货币政策宽松。未来是否会推出更多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在“定向宽松”的大原则下,不断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释放货币流动性有没有边界?如有,边界在哪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接近零水平时所体现的货币政策弱效现象。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微弱通货紧缩和名义利率较低的现象,为了判断我国经济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我们采用具有随机系数的货币需求函数,估计了货币需求的动态弹性系数,通过与日本的"流动性陷阱"进行对比,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期",我国没有出现显著的"流动性陷阱",名义利率仍然可以继续作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张博 《特区经济》2022,(11):77-80
2013年以来,央行相继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此为背景,本文梳理了几种主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路径,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面板FA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几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研究表明: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效果最好,有效改善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环境,同时缓解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改进了政策资金漏损的问题。同时,央行应制定激励相容政策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并重视政策资金的管理,对资金的用途进行全流程跟踪。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整体流动性环境呈现出总量盈余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性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文章以中国央行的PSL为例,分析其类型、目标和运行方式上的特征,并在阐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该操作的实施效果。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央行的PSL政策效果相对显著,在部分实施阶段能有效降低中期利率水平,减少社会融资成本,但在个别阶段效果相对较小且不稳定。因此,中国央行在进一步施行PSL这一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时,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优化风险资产和优质资产比例,提高政策声明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整体流动性环境呈现出总量盈余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性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文章以中国央行的PSL为例,分析其类型、目标和运行方式上的特征,并在阐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该操作的实施效果。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央行的PSL政策效果相对显著,在部分实施阶段能有效降低中期利率水平,减少社会融资成本,但在个别阶段效果相对较小且不稳定。因此,中国央行在进一步施行PSL这一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时,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优化风险资产和优质资产比例,提高政策声明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国际比较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银行存款增长受限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实体经济融资出现结构性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央行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面对同样的问题,欧美等国采用的FLS、TLTRO以及TAF等主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综合运用多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丰富和优化政策组合,降低特定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同时应加快合格抵押品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抵押品分类和违约风险度量框架;另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相容机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但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流动性陷阱,面对世界通货紧缩格局的长期化以及利率普遍走低且效力减弱的事实,我国货币政策的提法有必要从稳健改为积极稳健,以改变公众预期,同时,货币政策应注重灵活多变,使期在经济活动中适度发挥结构性作用。此外,配合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增强和财政政策的淡出,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更为积极一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中国的实践3个方面梳理了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渠道与传导效果,并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述评。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流动性,援助陷入暂时性资金短缺的金融机构并稳定市场利率,是其他常规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在新兴市场国家,采用有价证券与优质贷款资产为抵押方式的借贷便利类工具使用频率更高,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货币政策微调工具;我国的常备借贷便利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熨平经济的不正常波动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兴市场国家上世纪90年代经历的一系列严重经济危机使其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促使其积极做出经济结构性改革。本文首先简要回购上世纪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结构型改革措施;其次,全面阐释了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呈现出的良好基本面情况和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深入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具备的结构型优势及未来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国际收支在中国经济中暂居重要位置,其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可能已成为干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了三层次实证分析模型,就近年来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中央银行被动使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冲,但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仍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流动性既会影响中国经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中国经济的渠道。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避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指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变化。进一步地,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流动性管理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分析了央行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最后本文指出后危机时代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将足相机抉择的,需要在多种因素之间平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国际收支在中国经济中暂居重要位置,其所带来的外汇占款可能已成为干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了三层次实证分析模型,就近年来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中央银行被动使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冲,但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仍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流动性既会影响中国经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影响中国经济的渠道。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避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刺激经济中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在主要发达国家已失去了操作空间,为了维持虚拟经济的稳定,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被大规模使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在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的一种非传统货币政策,也是虚拟经济高度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对未来经济却存在着诸如通货膨胀风险等负面作用,同时这一政策的平稳退出也将是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经过多年的演变与筛选,已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组合。然而,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已暴露出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最优的货币政策取向和工具组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已进入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内在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物价低位运行是这一阶段矛盾变化的集中反映。目前,由于受传导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难以显现出来,并导致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弱化。本文的研究认为,面对通货紧缩,政府一方面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合理实施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性调控功能,刺激宏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投资支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投资乘数效应强、能引导企业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和作用,推动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持续大规模顺差的现实背景,从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角度解释了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结构特征之谜,并利用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2001~2009年银行结售汇市场份额特征对信贷供给及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是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的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形下,结售汇市场份额越大的银行,其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越强,对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敏感度越低。这种资金来源渠道的数量机制能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改变经济发展过程中时时出现的各种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现象,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在针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央银行主要使用间接货币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是有其使用周期的,尤其是通过间接货币工具,我们称之为货币调整周期。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打开了流动性注入的阀门,其流动性供给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采用了非传统、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美联储流动性供给的救助下,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短缺得到缓解,金融市场波动趋于降低,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得以驱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