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靖 《南方经济》2011,(9):57-72
融资约束的存在要求企业持有必要的现金以预防可能的流动性冲击。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从融资数量的硬约束——信贷配给视角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及其经济后果的考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流动性冲击下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持有高额现金的原因出于在信贷配给约束下的预防性动机;在遭受流动性冲击时,增持现金对民营上市公司具有正向的价值效应,且信贷配给水平越高的企业这种正向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现金持有相关理论,对国内外有关现金持有影响因素和现金持有经济后果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影响现金持有价值的因素很多,现金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企业的现金持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翔 《科技和产业》2012,(11):145-148
选取沪深两市120家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其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双样本T检验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现状,并构建回归模型探求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决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高额现金持有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持有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负债水平和现金持有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其现金持有水平对公司业绩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5.
张凤 《湖北经济管理》2011,(23):120-122
本文对不同治理背景下公司现金持有的自利性动机的强弱表现差异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公司综合治理水平较高时,现金持有自利动机较弱,反之则较强。要减少公司在现金持有决策中的自利行为,有必要从增强公司治理水平入手。  相似文献   

6.
钟凯  梁鹏  彭雯 《科学决策》2021,(8):38-54
研究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系统探讨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降低.深入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影响主要通过现金股利渠道发挥作用,即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企业持有的现金更多用于支持现金股利分配,籍此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进一步研究排除了投资机会与代理成本等潜在干扰因素的影响,并且结合产权性质差异的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非国有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一方面基于不确定性视角为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现金管理策略提出了新解释——现金股利渠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策略;另一方面也说明货币政策频繁调整所导致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很可能是加剧实体经济经营风险的宏观诱因.  相似文献   

7.
现金持有是公司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已是近年来公司金融领域十分热门的话题之一,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加以总结,希望能够对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长期高额现金持有的动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长期高额现金持有行为的动机。研究发现,选择高现金持有政策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同类公司相比并非显著较好,且后期的资本支出较少。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高现金持有政策并不符合公司价值最大化原则,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假说不成立,高现金持有的潜在原因是管理层消极工作的代理问题。上市公司应增加对管理层的治理约束,改善管理层激励机制。这对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7-2011年期间披露了R&D支出的107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与R&D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D支出同现金持有改变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上市公司会运用现金持有平滑其R&D投资,缓冲现金流的不稳定给R&D支出造成的冲击,满足R&D持续、稳定的投资需求;另外,R&D支出与公司总资产同现金持有改变量的乘积项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现金持有对R&D支出的平滑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我国2017—2021年间的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社会责任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企业调整现金速度会越快;进一步探究在不同程度下履行社会责任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调整现金的影响,结论显示高质量的履行情况会加快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调整现金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回归方法,验证了汇率波动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实证结构表明,企业现金持有率与汇率有负相关关系,当汇率上升时,企业现金持有率下降,当汇率下降时,企业现金持有率升高,研究还发现,企业的现金持有政策与企业当年是否有出口额有关.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针对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关系而提出的,他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解决经济萧条是无效的。为了使经济能够复苏,世界各国大多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现金持有与股权收购动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着滥用自由现金流的现象,也就是现金持有量高的公司,会由于存在"自由现金流"而增加股权收购次数,以消化掉本应返还给投资者的资金;代理成本越高的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越严重,这会进一步加剧管理层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大规模公司由于自身的某些优势,比小规模公司更有可能进行股权收购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现金持有市场价值模型,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高管变更能够显著提高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意味着高管变更具有治理效应,但这种价值提升效应依赖于公司的治理机制、所有权性质以及高管变更类型。具体表现为:(1)对于治理较差的公司,高管变更能够显著提高现金的市场价值,但在治理较好的公司中并不存在这种价值提升效应;(2)相对而言,国有上市公司中的高管变更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现金的市场价值;(3)改良性变更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大于摩擦性变更,而自然性变更则会降低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5.
俞红海 《南方经济》2012,(11):55-66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则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并从现金持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现金持有决策不仅在公司融资、派现等财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与成本代理、公司治理等活动密切相关。文章分别从现金持有动机,影响现金持有量的因素,现金持有量对公司价值和公司业绩三个方面系统地回顾了有关现金持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总结发现,目前的研究在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现金持有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方面仍然存有争议。因此,文章提出了值得研究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2008-2013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现金持有的角度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从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机出发,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然后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政治关联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关联虽然会增加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但是却降低了现金持有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在完善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下,政治关联才能够增加企业现金持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一个简化的存货缓冲模型来形式化管理者的现金持有决策,并基于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1-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于低融资约束的公司,高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变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制度情境下企业流动性需求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接近零水平时所体现的货币政策弱效现象。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微弱通货紧缩和名义利率较低的现象,为了判断我国经济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我们采用具有随机系数的货币需求函数,估计了货币需求的动态弹性系数,通过与日本的流动性陷阱进行对比,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期,我国没有出现显著的流动性陷阱,名义利率仍然可以继续作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0.
张志华 《北方经济》2012,(17):97-98
正一、引言现金持有价值指企业增加现金持有能够给股东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国外的研究发现,不同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价值与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持有总量、财务杠杆、财务约束、现金分配、公司治理、投资机会等密切相关。国内的文献中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股权结构、高管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上市公司,而较少关注中小上市公司,其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小上市公司有待检验,同时,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分析并不全面,如未论及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从这些现存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