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鹏 《北方经济》2011,(18):78-79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宁波在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方面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应当不断创新体制,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拉长产业链,加快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产业园区,以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视角,进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大融合大发展,对于提升旅游业内涵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符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桂、滇、黔三省区文化旅游创新发展虽已起步,但还处于较粗放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创新意识不够。鉴于此,文章立足开放式创新的视觉下,结合桂、滇、黔三省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研究桂、滇、黔三省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业互动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即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对国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本文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做了简单评述,并总结出对我国未来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融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的创新传承意义重大。从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角度探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旅产品。  相似文献   

5.
郭爱玲 《发展》2015,(4):101+115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今后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他们融合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天水市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具有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必须结合实际探索其融合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文化旅游具有创意性、科技性、体验型等特点。本文构建了文化创意的旅游开发模式、文化依托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及文化体验的旅游开发这三种模式,并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四川"藏羌彝走廊"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业是该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该区域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以及文化表达技术手段落后,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该区域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在保护文化、传承文明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针对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对如何推进该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创意旅游在国外是一个发展非常好的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旅游业是现代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新创意与基础设施相结合,由此我们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旅游产业类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文章根据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中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以及其发展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集文化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体验旅游趋势,对文化创意型旅游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提升游客满意度将有助于该类型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然后以观澜版画基地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从旅游体验视角对深圳市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瑾  王婷 《科技和产业》2020,20(8):83-86
以江西省万安田北农民画村为调查目的地,从融合机制、融合路径、融合绩效三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北农民画村的文化创意旅游在村民增收、村落环境改善等方面已有初步效应,但仍然存在融合层次粗浅与融合产品单一、村民自主行为与景区规划相矛盾、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匮乏、融资难度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促进高校和旅游发展的双赢战略.相对于社会文化创意,高校文化创意精神品质更具高层次性,创意实践与产品更具独特性.高校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实现新时代"旅游+"战略、构建以内涵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社会高质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厉无畏 《浙江经济》2012,(17):42-4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城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特性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创新从战略意义上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从城市的发展实际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城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资源开发、文化演绎;旗舰项目,综合运作,是三条重要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特性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战略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性融合发展.不仅是大力发展山东旅游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要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对旅游产业文化内含的理解和创新;对旅游资源文化优势的确认和把握;对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精心塑造;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整合及对策实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各种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愈发关注医疗健康产业,养心与养生需求与日俱增,普洱康养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普洱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基于普洱康养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分析普洱康养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意义,针对普洱康养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提出两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普洱康养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普洱市普洱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推动时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要思路与方向.旅游时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黑龙江省旅游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黑龙江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必然路径,是黑龙江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是黑龙江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和新引擎。云南省德宏州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潜在优势,而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脱节却制约着德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以企业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提出了德宏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路径:优化制度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人才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17.
拉萨市是旅游产业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原城市,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又是拉萨市旅游业长盛不衰的灵魂所在。因此,拉萨市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拉萨市八廓街是拉萨市的文化窗口,是拉萨古城的缩影,也是西藏旅游商品聚集区。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为例,通过八廓街旅游与文化融合的现状解析融合的路径,反思有关问题,提出两者深度融合发展设想,对拉萨市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旅游开拓汕头旅游新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意元素的融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汕头有资源、区位、发展机遇等文化创意旅游的条件;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文化创意旅游。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两个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探讨长江文化与水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产业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以安庆市为例,对该区域长江文化与水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由点状分布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而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特色小镇的通知提出,特色小镇将秉持以特色产业为导向,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打造其某一特定区域范围的小镇。花卉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花卉产业作为从第一产业衍生出的新兴产业,提供了美化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资源。花卉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了旅游特色小镇中的业态创新,文章针对花卉旅游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中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