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任风险是当前手机银行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信任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评估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一个信任的综合模型,分析了影响手机银行信任机制(通信质量、自我效能、感知风险、无处不在、感知满意度、结构保证、初始信任、体验感和信任倾向)的几个主要因素,提出了基于手机银行客户直接信任度、手机银行客户信任衰减、手机银行金融业务信任度和手机银行客户最终的信任评价等的多维信任手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收集调研数据,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维信任的手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客户初始信任和客户体验感,能够促进手机用户接受和信任手机银行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2.
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工作环境,其潜在的风险远远高于传统银行。本文从手机银行发展历程和业务特点出发,对我国手机银行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安全策略。本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发展手机银行、有效防范和控制手机银行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工作环境,其潜在的风险远远高于传统银行。本文从手机银行发展历程和业务特点出发,对我国手机银行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安全策略。本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发展手机银行、有效防范和控制手机银行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手机银行常见法律风险:未经客户授权手机银行交易的法律风险、未履行(包括不执行、不当执行、迟延执行)法律风险、风险提示不充分等法律风险的分析,提出防范手机银行法律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手机银行业务风险分析和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手机银行业务也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的竞争点。随着手机银行的发展,其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本文结合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对手机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同时对如何防范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手机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纪 《上海金融》2006,(2):76-77
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也是当代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工作环境,其潜在的风险远远高于传统银行。本文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际手机银行发展、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也是当代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工作环境,其潜在的风险远远高于传统银行。本文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8.
卢羲 《时代金融》2013,(9):272-273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银行充分利用手机普及的优势,开展了手机银行服务,这是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但是,手机银行的工作环境是处于虚拟状态之中,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来说,很多风险容易产生。文章讨论中国手机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其目的是为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风险。从而保障这种移动通信技术与货币电子化充分结合的业务创新模式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青海金融》2014,(10):53-5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银行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欠发达偏远地区,受实体金融网点有限的限制,手机银行的发展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手机银行本身带有的先天性的虚拟特点,使得安全隐患不可低估.同时,手机银行业务也面临着本身的风险隐患带来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SWOT模型分析手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弱势、机遇和风险,并通过借鉴国际经验进而选择手机银行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合适路径.  相似文献   

10.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银行利用移动通讯网络通过移动电话为客户提供账户查询、账户转账等的一种服务。手机银行是金融服务和移动通信结合的产物、它方便、安全、灵活,易于使用。现在全球已出现两类手机银行产品:SMS(短信息服务)和WAP(无线网络应用协议)。SMS的手机银行是由手机、短信中心和银行业务系统构成,目前已成为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亚洲市场,SMS 手机银行非常盛行。WAP 手机银行则是目前欧美市场被广泛认可的产品。手机银行在欧洲蓬勃兴起有  相似文献   

11.
2013年5月,业界主要安全机构和厂商纷纷发布一季度手机安全报告。这些报告所揭示的风险预示着,当前智能手机环境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趋近于传统计算机环境。而近年来各大银行陆续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来满足人们使用移动终端来办理金融业务的需求,由于这些手机银行客户端依托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随着智能手机安全环境的恶化,因此手机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必将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2.
手机银行能够使得客户利用移动终端实现查询、缴费、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其快速、便捷和易用的特点带动了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支付工具的根本性变革,更加密切了金融产业、网络通信和移动终端厂商的合作,凸显了经济领域各行业的一体化发展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机银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暴露。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外手机银行发展的特点,总结了手机银行的技术发展历程,并对手机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手机银行面临的安全风险情况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金融业务在手机终端的服务获得了快速增长。目前,国内已有超过50多家银行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的交易额迅猛增长,如建设银行2012年第一季度手机银行交易额2574亿元,同比增速为68%。但随之而来的客户信息失窃和资金损失却成为手机银行发展的一大安全威胁。近日,一款新型隐私窃取类病毒——"键盘黑手"  相似文献   

14.
银行点击     
工行推出手机银行3G体验版近日,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推出了手机银行(WAP)3G体验版,它基于WAP2.0协议开发完成,能够提供查询、转账等客户最经常使用的银行服务。与原有的手机银行(WAP)相比,工商银行手机银行3G体验版的页面要素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方式展现,更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0—2020年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盈余管理对城农商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相对于上市银行,盈余管理对非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2)信贷配置在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盈余管理通过提高银行信贷配置规模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盈余管理-信贷配置-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审计师变更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审计师变更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4)银行监管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银行监管力度的提高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为规范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及防控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手机银行作为网上银行业务的一种延伸,既覆盖了其全部的功能,又拥有其所不及的贴身便捷性,自出现以来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其独特的移动电子渠道的服务方式使其在业务运行的风险上具备一些特征,如传统的信用风险的增大以及特有的技术风险的出现,需加以特别关注。目前,我国现存的法律制度并没有对手机银行作出单独而系统的规制,而是分散规定在各类规章文件中。这种模式下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且并不适应当下移动金融迅猛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立法应当思考如何构建更为有效的手机银行规范体系。就其运行中的信用风险和技术风险而言,从风险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的关系入手进行针对性的法律规制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4-2013年16家上市银行的样本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离银行信贷渠道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影响不一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货币供应量增加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银行风险无显著相关性。(2)证券活动越多、存款负债比率越高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敏感性越强;资本水平越高、规模越大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敏感性越弱,但对货币供应量的敏感性则相反。银行信贷渠道代理变量影响到了银行风险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一样,是银行业务服务的延伸。作为技术领域的新兴产品,手机银行既面临传统金融风险,又存在着新产品前所未遇的多种风险。  相似文献   

19.
银行看台     
工行:手机银行(WAP)获金融产品十佳奖1月15日,2009中国金融营销奖评选结果揭晓,工行手机银行(WAP)营销案例以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从228份参赛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零售业务类)金融产品十佳奖。近年来,工行手机  相似文献   

20.
资产不透明的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进行监管套利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在经典银行道德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关联性,从资产透明度和监管套利的视角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的内在机理。而后利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构建资产透明度指标和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MES),对理论推论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1)资产不透明、监管套利会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监管套利弱化了资产透明度和资本监管机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资产透明度与资本监管机制在约束系统性风险承担中的协调作用不明显。(3)以大银行为主的债权银行受监管套利的影响相较于受资产透明度的影响更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监管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