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格鲁贝尔和洛伊德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并得出产业内贸易测度方法:G-L指数法,公式为:GLIITi=1-|Xi-Mi|/(Xi+M)i×100%。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ITi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产业中,相对于该产业的贸易总量,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为进口抵消。  相似文献   

2.
一、中日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整体比较1.关于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贸易竞争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表示一个国家的某类产品是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和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以此来判断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Tci=(Xi-Mi)/(Xi Mi)其中Xi表示某国在第i类产品中的出口额,Mi表示该国在第i类产品中的进口额。该指数在-1与1之间,其中0值是分界值,大于零表示有国际竞争力,小于零表示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指数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一般认为,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5的为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指数在0~0.5之间的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白远 《商业时代》2011,(4):36-37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指数(GL)的分析比较,研究这两个组群国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特性。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10位的服务贸易产业内指数的分析,可以得出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少数高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具有解释力;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规模高于其它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L指数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中数据对中国与欧盟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欧盟部分章节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但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议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个性化和安全化、形成规模经济,深化农产品加工角度促进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正在稳步的提升,随着两国贸易竞争性的加强和贸易分工的深化,两国在产业内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步加强。因此,两国应利用产业内贸易合作的契机,促进传统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升级,挖掘潜力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一、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本文采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出2002年-2011年中印十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十类产品中,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是SITC第0类产品,其中048(谷物制品、面粉或淀粉制剂)在2010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88,054(蔬菜,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为推进我国未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本文基于1995~2004年的德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简称机运产品)贸易数据,分别计算了德国与欧盟七国、德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和垂直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结果表明,德国与欧盟七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快于德国与美国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其成员国之间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杌运产品产业内贸易确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对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7-2014年贸易统计数据,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客观上需要构建合作平台,推进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2)从区域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3)从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看,市场规模差异以及贸易开放度对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影响,而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及FDI对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不同类型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平台,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将是中国新型开放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国内外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VIIT)的测算指标,分析了中国1997-2009年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产业内贸易的模式,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产业内贸易对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重要性日益扩大;除美国以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且以低水平的产业内垂直贸易为主;依赖外资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