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拥有5家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占全省乳制品生产企业的42%;全省最大的本土乳制品生产企业;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纷纷落户…… 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独特的地域风貌培育出独有的边塞风情  相似文献   

2.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与“光明”、“伊利”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相似文献   

4.
蒙牛的“猛”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中国的乳品行业,仅内蒙就有两颗耀眼的明星,一是伊利,一是蒙牛。尤其是“蒙牛”,1999年才刚刚“出道”,两年后,“蒙牛”鲜奶的销量全国 第一,冰淇淋销量全国第二;2001年,“蒙牛”乳业集团总资产已达12亿元,销售额6亿元,2002年更是增加到20亿元,增长了48.6倍。以超常规的增长速度在“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中荣登榜首,并连续三年创造中国乳业“第一速度”,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4位,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  相似文献   

5.
王炳江 《活力》2006,(10):25-26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分局党委的安排,最近,由分局宣传部王炳江副部长带队,由宁安、海林、八五六、八五七农场党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分局经委和完达山制药厂、连珠山水泥厂等龙头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分局学习考察团,赴内蒙古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参观了伊利、蒙牛两大集团产品和荣誉展室,听取了两大集团企业文化情况的介绍,并与伊利集团企业文化总监等进行了座谈,重点考察了蒙牛集团奶牛机械化榨乳、液态奶、酸奶生产等现代化生产线、员工办公区和生活区,面对面地了解伊利、蒙牛两大集团企业文化创建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现实状况。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感触很大,收获很多,给人一种难得的学习机遇,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考察团全体成员被伊利、蒙牛两个乳制品企业今天的骄人业绩所感染,更为他们跨越式大发展快发展所展现出的推动企业发展的现代文化领导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6.
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2008年9月17日上午分别就“问题奶粉”发表道歉声明,并做出相关善后承诺。 9月16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检出三聚氰胺的22家乳制品企业名单,其中伊利集团受检的35个批次婴幼儿奶粉中有1个批次、蒙牛集团受检的28个批次婴幼儿奶粉中有4个批次名列其中。两家企业都向消费者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7.
6月18日,蒙牛乳业发出全面收购雅士利国际的要约,总金额超过百亿港元,创下行业新纪录. 中国乳制品行业协会理事陈渝称,政府扶大弃小之后,预计将会有三分之二的中国奶粉企业消失. 据了解,此前蒙牛和伊利两大乳业巨头曾多次向雅士利、飞鹤和完达山等奶粉企业询价.6月19日,飞鹤和完达山均发表声明,否认将出售公司,但这丝毫无碍整个行业山雨欲来.创纪录并购 去年6月,蒙牛总裁孙伊萍曾说,蒙牛绝不会做"瘸腿的公司",必会在奶粉领域中有所作为. 奶粉业务,一直是蒙牛的短板.在并购雅士利之前,其市场占有率仅为0.2%.  相似文献   

8.
"3·15"当天,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内蒙古伊利、蒙牛集团调研时强调,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乳粉等真正让群众放心。蒲长城副局长一行先后来到蒙牛液态奶全球智能化工厂、蒙牛阿拉乳制品公司,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  相似文献   

9.
自从蒙牛创办以来.它和伊利之间或明或暗的斗争从未间断。最近伊利成为奥运会乳业赞助商一事,更是让蒙牛恼火不已.为此专门发布公告痛斥伊利违反都不卷入奥运的预约规则。蒙牛经过几年狂奔,从营业额上看已经接近伊利.在此紧要关头.自然不希望对手通过抢占传播制高点继续领航中国第一乳品企业的宝座。  相似文献   

10.
秦邦建 《经营者》2005,(2):54-59
<正>随着伊利集团高管层“郑俊怀”出事,与伊利同城的另一家企业“蒙牛”突然之间格外引人注目。郑俊怀出事之后,各种传言此起彼伏,更让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不能容忍的一说,有人将“伊利”高管层出事跟“蒙牛”相提并论,传言是由于“蒙牛”挟“外资”紧逼所致,传言有板有眼。据说,传言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乳业市场的发展,有机奶作为后起之秀吸引了各乳企的目光。除了此前蒙牛和伊利等老牌乳企涉足有机奶业务以外,近来圣牧和雅培等乳企也开始加入有机奶大军。业内人士分析,有机奶确实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着渠道不畅和申请认证困难等问题。就目前来看,国内生产的乳制品如果放在欧美的标准下,是不可能达到有机产品要求的。乳制品企业应从源头做起,如此才能在有机奶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市面上的蒙牛高钙牛奶、核桃奶、新养道等悄然换装,在产品及包装盒上出现了"调制牛奶"的字眼,这让许多消费者一下陷入迷惑,为什么换名?牛奶钙含量与营养是否发生变化?这是个别企业行为还是全行业行为?蒙牛乳业市场部负责人回应称,在国家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乳制品的命名划分标准及定义做了更严格精确的划分,有助于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和标准更加透明化和专业化。作为国内领先的液态奶生产企业,蒙牛  相似文献   

13.
七年前他是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中年人,七年后他成为中国商业领袖的代表人物,他的落魄与气魄,渲染在怎样一个管理故事里?只要一提到牛根生的名字,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熟悉蒙牛的人都说,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在这个掺杂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没有人会刻意地去渲染平淡,这位七年前还在呼和浩特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中年人,由于被昔日东家伊利公司剥夺了兵权,人生之路开始变幻莫测。有谁能够想到,一场“复制一个伊利”的计划在牛根生短暂的“落魄”之后悄然启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乳业发展,一夜之间国内乳制品品牌林立,蒙牛、伊利、完达山、光明等品牌异军突起。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三鹿帝国一夜之间倒塌,日前蒙牛牛奶强致癌物把蒙牛品牌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面前,新疆的乳品行业何去何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SWOT分析为主,阐述新疆乳品业的优势和劣势,给出新疆乳品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韩亮 《经营者》2007,(23):76-79
伊利通过金典向蒙牛传递一个信号,潘刚时代的伊利和杨文俊时代的蒙牛相比,就像是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遇到了彭德怀。而蒙牛通过特伦苏也告诉伊利,真正的胜者是在"战场上"见分晓的。  相似文献   

16.
虞锋的选择     
冲到纳斯达克,是国内多少企业家的梦想:宁作鸡头不作凤尾,是创业者们自我激励的名言,是什么力量让虞锋停下了脚步? 五六年前,在蒙牛的年销售收入只有两三个亿的时候,牛根生曾对《中国企业家》说, 他感觉蒙牛和伊利迟早有一天还会走到一起。那时,蒙牛成立才一年多。由于其创始团队是一群从伊利出走的人们,因此对于外界、公众,蒙牛最大的传播题材无非是它和伊利的特殊关系。故,当时牛根生说这话似有故作惊人之语之嫌。不过,2004年、2005年相交之际,当伊利由于郑俊怀出事陷于震荡之时,据传蒙牛确实动过伊利的心思。只是结果不了了之——谁都看得出来,伊利和蒙牛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远比它们所在的A股与香港主板之间的鸿沟更深、更大!  相似文献   

17.
从郑俊怀东窗事发之日起,有关蒙牛与伊利合并的传闻就已风声四起。事实上,两年来,这两个中国乳品行业巨头之间的竞争更是刺刀见红;作为投资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本文作者结合这种惨烈的竞争态势,从财务成本的角度出发,再次就蒙牛与伊利合并的可能性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欢迎争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勇于尝试突破创新的资源型企业,取得了较好业绩,实现了快速成长,比如乳制品产业的伊利、蒙牛,葡萄酒产业的张裕、长城等公司。其中,地处西部地区的“宁夏红”酒业,依托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赋予了传统农业资源更多附加价值,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创造了企业超常规发展并带动地区致富的新奇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近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我区“河套(面粉)”、“草原兴发(肉制品)”、“蒙牛(乳制品)”等3件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我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美誉的加上原有“鄂尔多斯”、“鹿王”、“伊利”、“仕奇”等4件,总数达到7件。  相似文献   

20.
是什么导致了伊利和蒙牛的管理层、领导人对企业股权做出了不同的取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