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线。赵树理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的生存形态来书写农民生活,拓展了乡土文学的大众化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农民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真实内心欲求、困境与向往。文章通过分析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征,解读赵树理亲农的情感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期以来,赵树理——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大师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他的创作所承载的为占中国人口最广大多数的农民真诚写作的文学精神也在随着时光消蚀。本文试图通过对赵树理文学精神的解读唤起当前作家对现阶段农村生活和农民生命状态的关注,更盼望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能够迎来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文坛中,贾平凹被认为是最坦诚、最具探索精神的乡土作家,他以农民身份、民间立场为出发点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变化和乡村文化的嬗变,作品中展现出浓重的乡土情结。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与秦文化的熏陶、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等密切相关,表现为对商州自然风光的赞美、对乡村世俗心理的批判、对乡土文化的反思等。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6.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多是其在离京调任外地的过程中创作的。外地的任职生活使他贴近民间贴近群众,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同时,苏轼在外地的文学活动也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山东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深深吸引了苏轼,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而苏轼在山东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成就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第二代陕西作家群的小说创作重视对民俗风情的表现,具有浓郁的乡土味。这些作品,通过对民俗的表现,揭示了汉民族的文化之魂,突显了人的本真状态,启迪读者思考生命的本源,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体现了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及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乡村建设理论是在当时中国农村经济严重衰退的社会背景和他对乡村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是以文化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以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循此,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实施了其乡村建设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依附于国民党政权,缺少广大乡村居民的普遍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启示我们:以梁漱溟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能积极实践,倡导知识分子回乡,进行民族自救,值得赞扬,但否认阶级、反对革命、反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必然导致其乡村建设运动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流传了2000多年的儒家学说,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文化体系整合,其宣扬的理想人格对历代文人的人格塑造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从“内圣外王”等方面着眼,对知识分子人格中儒家文化底蕴进行解读,以期进一步认识儒家文化在铸就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切合了文艺学的现实品格和实践精神,凸显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者与启蒙者的身份认同,文艺学研究者应该改变依附性的传统身份认同,弱化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以边缘的立场来介入中心。  相似文献   

11.
还俗与适度民间化是范小青苏州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在苏州文学的语言现实中,市民文化心理在边缘化的文化状态下通过物化反映出来。叙事者的民间立场、实录市井风物、文学的世俗倾向在物语化叙事中体现了特定时期苏州市民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诺奖"演说,不仅详实回顾了自己由一个饱受饥饿的穷孩子成长为一名作家的人生历程,还详略有别地介绍了自己的主要作品;同时,将个人独到的文学理念和宝贵的创作经验穿插其中,使得人生历程→文学作品→文学理念和创作经验,既一脉相承,又水乳交融;最后以三个含蓄的故事,给自己的文学创作画龙点睛。平实中寄寓深刻,质朴里蕴含真知,这便给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们,以诸多耐人寻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4.
裴子野在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在追求“新变”、讲究“吟咏情性”的南朝,他高举“复古”大旗,重提“劝美惩恶”的诗教功能,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对五、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他在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相似文献   

15.
徐宏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115-120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多元因素与往复起伏的发展视角去解读周作人的思想与散文格调的转变,剖析其由"五四"时期向旧文化旧道德勇猛宣战的战士,蜕变为象牙塔里的"绅士"的原因及其对散文创作风格的影响,力求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与辩证的科学态度,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研究文学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尽可能避免单一性、绝对化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文学"与人道主义精神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一个对民族命运与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必须是一个能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历史事件的、有高度民族责任感的人。  相似文献   

16.
韩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柳在学教授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意境,以及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对中国书画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审美欣赏角度看,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追求审美要素的整体性发展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优越性;从审美欣赏的内容看,他的作品将传统性和现代性、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精神和韩国文化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审美艺术表现载体看,他的艺术作品的另一个创新就在于艺术表现媒体的革故鼎新,这也是他的审美创造的艺术特点之一。同时,他的作品还传递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艺术价值观和文化人类观。  相似文献   

17.
摇篮曲是民间歌谣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无作者也乏书籍可考查,但民间摇篮曲凭靠群众口头创作和流传,并伴随着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发展而繁衍不息。其中,以具有开放和兼容文化特质的广州地区为代表的广府摇篮曲是民间摇篮曲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间摇篮曲的发展方向。基于实地田野调查和参考文献的研究方式,文章根据摇篮曲发展现状,从民间口头文化的特性出发,遵从民间歌谣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广州本土文化的特点,斟酌广州摇篮曲中人文话语的艺术特色,并横向与东北及国外的摇篮曲进行对比,深度发掘广州摇篮曲文化能代表的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本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金庸以他的15部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确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人类、超现实与现实这三种关系,努力追求诗意人生、理想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的中华,也提供了一个精神的中华,这形二实一的中华凝聚着世间难以匹敌的美,既是他笔下的,更是他心中的。金庸是当得起“创造者”的称号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更新的中华。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于1670年9月应聘至宝应县,协助县令孙蕙处理政务,但乐趣并不在幕宾,而在于创作<聊斋>.他以史为依据,以民间奇闻异事为蓝本,旁搜博采.<聊斋>中不少故事带有宝应社会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史湘是中国同泽书画院书法研究员,擅长行、草。欣赏其书法作品,感觉其字里行间气象万千,富含书者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力,体现出对艺术创作本源的把握,以及对文化道义上的通会,这便是他所践行的——字要蓄含风骨,书责取法乎上的笔补造化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