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耕地保护政策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情况和耕地保护政策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探索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方向和路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数量阶段性增减交替,耕地质量下降明显;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可以以《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历次修订和《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的制定为关键节点,划分为概念性政策提出阶段、体系化政策探索阶段、体系化政策初建阶段、体系化政策完善阶段和"三位一体"政策强化阶段等5个阶段;在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中,耕地保护逐步实现了从政府意识到国家意志转变,从单一治标向体系治本转变,从政府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耕地保护政策在体系完善、政策创新和执行到位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对此,本文提出:耕地保护主体应从政府向农民转变,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企业参与的耕地保护模式;推进耕地保护政策与利用政策有机统一;建立监测指标口径一致的耕地资源大数据管理平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2.
耕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其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国家层面耕地保护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考量。通过综合运用文献梳理法和归纳演绎法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归纳,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划分为传统利用期、政策探索期、政策完善期和生态导向期4个阶段,结合不同时期耕地保护内涵确定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由先期的数量底线保护转变至中期的数量、质量并重保护并最终形成当前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三位一体”综合保护,最终为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发展与优化转型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政策量化的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进特征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研究方法:政策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政策力度不强、涉及范围较广、政策措施较为丰富、反馈机制不足、监督体系仍需完善;政策演进共经历了政策出台早期探索、体系建立探索、体系初步形成、体系基本完善、体系趋于成熟5个阶段,耕地保护内涵实现了"数量—数量、质量—数量、质量、生态"的转变;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政策工具类型逐渐多样化,政策工具的内容逐渐具体、可操作性增强。研究结论:未来应提升政策的整体权威性,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三位一体"保护;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形式,提升耕地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健全耕保补偿机制的问题,强调要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作用,在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及其质量状况、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大耕保补偿力度。这是中央继强化行政约束责任、规划管制用途以及土地整治建设等战略性耕保措施后,所强调的又一个重要耕保措施——经济手段激励。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2012—2022年我国发布的耕地保护政策,采取政策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数量变化、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和细化,但政策手段使用并不均衡;全国耕地数量趋稳并逐步回升,但也面临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耕地生态建设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下一阶段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时,应科学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手段,充分发挥各政策手段的优势,特别是针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问题,进一步从经济运行层面探讨经济手段的使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还要关注耕地涉及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耕地阈值、不同主体的需求问题,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制度需求者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耕地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4~1999年期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发现:1986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87%的耕地数量(112.85万ha);1997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76%的耕地数量(98.47万ha)。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的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而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难度较大。就此问题,从整体完善耕地保护政策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耕地占补平衡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后的有效弥补措施。目前,按照中央"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严格要求,多数地区补充耕地指标已严重不足,如何在稳增长过程中,既切实落实耕保任务,又确保合理用地,既能在补充耕地中考量数量和生态问题,又能兼顾到补充耕地质量和产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从土地实证基地的地方实例来看,耕地占补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基于背景、效果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后关系、相同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执行效果差异,能够为更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运用了资料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首先按照耕地保护政策内涵划分为5个阶段,其次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判断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质量保护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政策出台的方向和趋势。[结果]时间尺度上:1986年、1997年、2004年出台的政策对耕地数量保护的成效明显; 2014—2016年耕地质量保护效果略优于2009—2014年; 目前数量保护成效较好,但质量保护远未达到要求。空间尺度上:耕地数量保护效果西部地区最好,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 耕地质量保护效果中部地区最佳,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结论]未来政策可向规范补充耕地全国统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体系、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耕地经营者是耕地保护的关键主体。同步重视其耕保责任与权益保障,才能切实推进耕地生态与质量的保护。面对广大小农户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存的基本现实,完善其耕地保护的行为约束和激励措施,既有共性要求,也有差别化体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