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座椅作为人群休憩的行为载体,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更新,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共空间的座椅设计也在被重新定义。在多元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单一的公共座椅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其在疫情变幻的状况下,人们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在逐渐提高。文章基于设计心理学中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理论为指导,以城市空间中的公共座椅为研究对象,根据情感设计的特性,分析人的情感、空间环境和公共座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公共座椅的情感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建设老年宜居环境成为不容忽视的议题。社区公共空间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但现有城市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尚未全面考虑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亟待适老化改造。文章选取长沙市寿星街社区作为老旧社区典型代表,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属性,同时通过空间观察、行为追踪及访谈等方法采集老年群体的行为特征,提取环境-行为对应模式,分析适应老年人行为需求的社区公共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为老年宜居社区与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提供空间指引。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空间存在的关于人与环境之间不和谐的现状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韧性理念的相关研究,将韧性城市的概念付诸于社区空间,从社区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设计上实现韧性建设,以此提升社区空间应变力。结合武汉市后疫情环境下光谷青年城社区空间现状,从公共空间布局和环境构成出发,以多功能、灵活性的空间布置和模块化、应变性的设施设计实现社区应对环境冲击时的动态平衡,完成社区韧性构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活力单元,在发展建设中同样具有应对和抵御环境变化的重大责任,在后疫情环境下,构建韧性社区是对该类突发性灾变给社区空间带来的影响进行及时缓解和调整,以此保障社区系统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公共空间现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角度,就空间场所营造、景观设计、环境设施、交通规划等提出构想和建议,旨在探索提高城市开放空间品质的景观学路径,并通过该典型个案的研究为北京市乃至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今,居民老龄化严重的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简称“双老”社区),居住密度大、老龄人口比例高、公共空间与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老人对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需求。在一些管理较为松散的社区内会出现居民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的现象,通常以自发搬置座椅、搭遮阳棚等方式呈现。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简称“自建空间”)是在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及其空间实践的见证,其背后居民需求与物质、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以广州越秀区某“双老”社区为例,分析居民自建空间的布局特点及环境特征,对比既有公共空间,探讨居民自发建造行为与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关键要素对相同类型空间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此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以居民使用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基础;同时,将居民自发微观建造行为视为使用者的空间权利,通过关注日常建造行为将建筑学研究视角从单一物质空间转向与人互动的社会空间中。  相似文献   

6.
公共价值缺失是城市社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打造公共空间从而创造公共价值,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破解思路。以S市和H市为例,探索公共空间建设如何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研究发现,公共空间建设涵盖街道、社区和楼门院落等不同空间尺度,其运作包含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和自下而上的合作生产两个过程,面向公共价值的治理行动,能够使两条路径相互增能。公共空间治理过程蕴含了“价值触发—价值催化—价值强化—价值锚定”的契机,打造了社区治理的开放场景,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多元合法性,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这一逻辑解释了公共价值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公共空间和公共价值融合发展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7.
从住区开放到向住区融合,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对住区环境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以长沙市三个有代表性的住区为案例,运用空间句法计算其路网和公共活动空间整合度、智能度、人流界面比较值和可理解度四项指标。并依据四项指标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函数关系,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印证其计算结果,由此得出不同路网结构对四项指标的影响机理。进而以社区自组织发展和智能化监管趋势为视角对住区公共空间的交通、商业、景观、监管四方面提出开放策略。以期为路网整合度较高区域有效开放和将路网整合度较低区域智能监管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逐步推动住区开放。  相似文献   

8.
罗智文 《价值工程》2013,(27):286-287
一座好的城市,需要提供公共空间为公众营造城市生活。城市环境中步行空间的营造对环境感受的影响尤其重要。在具有步行氛围的环境里,人与人的接触能演变成一种积极的城市活动。因此以步行环境为主题的统筹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生活的空间保障,需要得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7,(29):220-223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需要人文意识。结合对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分析,提出基于人文意识理念的公共空间建设和设计可以着重从4方面展开:(1)以公众需求分析为前提建设调整城市公共空间;(2)加强公共空间的合理功能区划,建立引导性标志系统,体现人文关怀;(3)关注环境人性设计及设施使用的方便程度和舒适程度,引导健康、活力的城市生活;(4)注重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内涵品质,构建城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从规划师的视域初步探讨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内容,包括社区发展规划、城市复兴与更新、社区物质环境整治、规划的公众参与、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研究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等.同时以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使用模式调查殚为案例,透视城市社会学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丽丽 《城市问题》2012,(7):65-68,72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缺少科学合理评价的现状,以居民满意度为目标,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测度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武凤文  陈明远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6-中插12
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促使了城市规划的转型,凸显了空间资源的宝贵.在存量和减量发展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更应该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聚焦于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通过全面分析国外对于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新进展,为我国营造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参考与指导,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期刊文献数据进行了检索和相关研究,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将近15年间关于国外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论文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分析2005-2019年研究的趋势与热点,梳理出国外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三个重点:(1)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2)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3)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及评价方法,并基于此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展望:在研究内容上,挖潜内涵,拓展维度;在研究方法上,应趋顺势,新旧互补.  相似文献   

13.
柳媚 《民营科技》2009,(6):204-204
以深圳中海大山地社区环境设计为例,讨论分析了景观设计的重点——因地制宜、种植设计、空间序列的安排、生态化社区的营造等方面,最后做了总结。因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社区地下空间,曾经作为人民防空及储物的功能,被大量建于城市之中。但是由于它自身的限制因素和不规范使用,造成社区内部人员混乱、环境破坏等弊端。目前为止,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基本以分析城市尺度的利用及发展,以解决城市的交通、土地、环境等问题。但是,这忽视了社区尺度地下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社区问题的积极作用。从北京社区地下空间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作为城市消极空间的缺陷。然后,以安苑北里小区的地瓜社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地下空间改造再利用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希望能够为社区地下空间的改造及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经验,使社区恢复活力,为社区居民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社区重构角度出发,以关中地区为例,通过对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体系及文化活动的总结,对比目前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及传统文化状况,分析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保护及文化传承在农村社区重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探究如何在社区重构过程中保护其传统的公共空间及文化,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农村社区,为农村社区重构及城市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实现能够安放"乡愁"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社区营造在台北市的操作经验为主轴,从"地区环境改造计划"、"社区规划师制度"、"地区发展计划"等政策推动,说明民众参与都市公共空间营造机制的建立:台北市社区总体营造的机制重组、社区规划师资深与养成制度的建立、研订"台北市社区总体营造条例"、社区服务资源网络的串联与社区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老人、儿童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适宜性提出更高要求,老人、儿童是参与社区活动的主体人群,良好的环境既可以增进老人邻里交往、提升归属感,也促进了儿童游戏活动,减少肥胖、孤独等不利因素。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天津市5个社区发放问卷、小组访谈、观察、行为地图等方法收集了老人、儿童的主观空间认知、活动需求、环境偏好数据,用二元和多元的统计方法量化分析老人、儿童的主观评价、活动需求、环境偏好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最后结合居住区规划、景观等设计理论提出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公共生活、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以城市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当前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空间布局缺乏系统性、规划缺乏绿色理念、设计缺乏人性化、特色彰显不足,以及公共空间建设和管理缺乏完善法律依据、规划统筹和刚性控制不足、建设和管理职责不明等问题,在比较研究美、英等国公共空间规划和管理方面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设计体系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和实施策略,应分类分层规划布局公共空间,城市总体层面要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重点地区层面要注重活力和特色营造,并要加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完善公共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网一云”理念的上海智慧社区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理念,而智慧社区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和智慧民生工程,将为优化和解决城市社区管理难题、改善民生提供智慧思想。首先阐述了智慧社区的核心理念(即"三网一云"),提出智慧社区的四层结构及其相对应的特征;然后,根据上海智慧社区的发展阶段,深入分析智慧社区的总体架构,并以半淞园路街道为案例,论述其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成效;最后,提出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