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晓晓 《价值工程》2023,(34):142-144
在现代交通管理中,短时交通信息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动态交通出行量作为重要的交通信息之一,对其进行预测研究可以丰富短时交通信息预测的理论研究,为提前实施相应的交通管理策略,引导交通需求,提高路网利用效率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在总结动态交通出行量反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用于动态交通出行量预测的状态空间模型,描述了卡尔曼滤波算法。最后将模型和算法应用到南京某路网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交通状态,交通事件是道路交通的重要参数,对于判别道路交通的安全与道路交通效率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蒸蒸日上,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道路负荷度加大,交通状态预测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交通数据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但是由于数据处理技术的限制,对于交通状态的判别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对交通数据的处理技术进行检索、整理、筛选、归纳,总结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交通状态的监测以及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路网交通流分布不均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了在预约出行交通背景下基于预知OD的交通流路径优化方法。首先,分析了预约出行交通背景下预知OD的数据环境;其次,根据动态用户均衡准则,对预知的OD进行流量分配,给出预约出行车辆的路径;接着,使用预测控制的方法,结合路网上预约车辆的状态,以路网上路段的饱和度和未预约车辆的行程时间最小化为目标,从系统和用户两个角度对未预约车辆的路径进行实时的诱导,通过连续时域的滚动优化控制,优化交通流的路径;最后,对本方法的实现和应用做了思考和探索,对本研究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交通出行数据进行优化,抽取出租车载客过程中乘客上下车的GPS位置坐标。基于聚类与交通小区划分的相似性,采用K-Means聚类法进行交通小区的划分。首先,通过聚类得到交通出行OD矩阵,然后据此划分出交通小区。基于Google Maps API,搭建了软件平台。通过试验可以看出,这种动态划分方法得到的区域能够与现有的交通小区相吻合。这种高实时的交通小区划分方法将对动态的OD估计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识别公交服务供需匹配状况、推进公共交通健康良性发展,提出微观、动态的公交服务供需匹配方法。首先,基于高德地图路径规划数据获取实时交通状态下的公交出行方案信息,考虑出行者微观空间的步行实际可达性,构建精细步行级别的路网。然后利用腾讯“宜出行”位置大数据获取实时人口分布,基于时间识别窗口的方法挖掘不同时段的职住出行需求。引入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对公交服务供需进行动态匹配与分析,识别供需不平衡区域,协助城市职住空间与公交供给优化。最后,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分析识别公交服务供需匹配情况。结果表明:公交服务供需分布由主城区中央向外围圈层式递减,整体匹配状况较好;高需求—高供给类区域主要集中于主城区中央,低需求—低供给类区域分布于主城区外围,高需求—低供给类与低需求—高供给类供需不匹配区域占比较小,识别得到公交服务供需不匹配区域分布,能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对其进行优先处理可有效优化城市公交供给。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城市交通系统整体最优出发,将汽车共享交通出行方式与其他传统交通方式进行比较,得出了其可作为公共交通的高端配置、在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动下汽车共享与网约车逐渐融为一体等结论,接着将城市分为三个部分,考虑不同区域交通需求、乘客出行偏好以及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等因素,确定各地区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组成。  相似文献   

8.
朱明皓  李捷 《物流技术》2011,(11):113-114,143
在交通出行过程中,仅通过提高道路设施水平无法达到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基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分析,选取了13个主要的居民出行心理影响因素。公共交通的发展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心理,可以以这些指标作为主要的发展和改进目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交通出行过程中,仅通过提高道路设施水平无法达到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基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分析,选取了13个主要的居民出行心理影响因素.公共交通的发展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心理,可以以这些指标作为主要的发展和改进目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众多城市的环岛改造需求,设计了环岛改造的总体优化思路。在总结三种环岛改造型的基础上,以通行能力和延误两个评价指标作为判别环岛改造型的选择依据,分析了无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型的判别方法,优选出最佳改造型及相应的交通组织优化措施。以福州市二环路聚龙立交下环岛改造为例,对所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交通出行数据进行优化,抽取出租车载客过程中乘客上下车的GPS位置坐标.基于聚类与交通小区划分的相似性,采用K-Means聚类法进行交通小区的划分.首先,通过聚类得到交通出行OD矩阵,然后据此划分出交通小区.基于Google Maps API,搭建了软件平台.通过试验可以看出,这种动态划分方法得到的区域能够与现有的交通小区相吻合.这种高实时的交通小区划分方法将对动态的OD估计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低碳交通作为日常出行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成为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趋势。当前,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作为一种健康短程的低碳出行方式受到广大杭州市民的青睐。但是,近年来由于杭州市慢行交通公共产品在不同时空维度上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特征,导致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出现脱节。论文针对不同区域居民出行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现状特征,提出了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供需状况失衡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姚春燕 《数据》2022,(5):99-101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快推动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交通作为我国人们出行的一项重要出行选择,也在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特别是近年高铁逐渐普及于各城市,为人们在出行方面提供便利。从整体看动车组,辅助电气系统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更好的为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为旅客提供更为优质的出行服务,对辅助电气系统的运行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就此本文针对动车组辅助电气系统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偏远离岛地区公交运营收益低、当地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考虑该地区的出行需求空间上分布过疏、时间上需求波动性较大、且高支付意愿高质量服务需求无法被满足等特性,提出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营模式,并将多条存在部分共线的公交线路进行联合优化。为此,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公交公司运营决策模型,以公交公司总利润最大为目标,以乘客对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支付意愿作为约束条件,对公交公司在不同时间窗下的发班频率、所需车辆数及乘客所需支付票价进行联合优化;下层模型为乘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乘客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基于Logit模型确定选择需求响应式公交出行需求站点的乘客人数。最后,以浙江宁波梅山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优化方案和现状下的公交公司收益以及乘客出行时间成本,验证了提出的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营模式以及双层规划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根据大连市市区旅游景点地理位置、旅游景点客流量以及旅游客运量等信息,建立了混合整数数学模型来优化大连市旅游交通线网。在确保尽可能全面满足大连市各旅游景点的游客运输需求的基础上,模型以追求运输效益最高为目标,通过预测车辆运营费用和未来旅游客运量需求,提出大连市市区旅游交通线网优化方案,提高了旅游景点的通达性,使游客出行更加便利,以期为大连市旅游交通线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交通需求管理(Travel Demand Management,TDM)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对交通的影响,利用一系列的战略、政策及行动规划,指导和优化机动车的使用,支持可持续出行并改善交通设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在欧盟国家中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由此积累了大量经验。近年来,中国经济强势增长,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机动化水平的提高。现今中国的交通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城市车辆和出行量的增加,导致交通供给量高于交通需求量。如何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成了市民普遍关注的重点。而合理规划绿色交通是改善交通拥挤状况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中小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状态下,乘客对路径的选择决定了客流的分布,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换乘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最小换乘费用模型,并通过西安地铁客流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约车需求对城镇居民出行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中,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构建城镇居民出行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居民出行需求的变化,同时将网约车相关数据与其他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网约车的出现使得城镇居民出行方式得以丰富,替代了部分出租车需求,并使居民的出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出行能耗。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在中国不断在推行公交出行,城市公共交通需要不断改善,而公交线路也迫切需要不断进行合理优化。论文以桂林市23路公交线路的优化为例,对桂林市公交线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利用收集到的公交线路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所选公交线路所包含的居民覆盖区域对线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方便居民出行,从而提高桂林市公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