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打造“农地银行”品牌,要进一步深化政银合作,抓住土地制度改革窗口期,合规推进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土地业务蓝海。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之本,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各项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相关政策也随之逐步体现出新趋势和新内容。笔者通过梳理近年农地类政策,对打造“农地银行”品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市场目标模式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地市场目标模式及其构建于静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依赖于农地市场的建设。我国农地市场可采取“两级市场、多种方式”的目标模式。建立和发展农地市场是构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基本内容,没有农地市场的发育和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难以巩固和发展,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的地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嘉兴市分行(以下简称“嘉兴市分行”)以“红船精神”为指引,积极服务嘉兴经济发展,围绕土地做文章,创新推广农地模式,全力服务“藏粮于地”,全面激活土地资源要素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抓手和最直接的切入点,全力将农地信贷业务打造成支农拳头产品,推广应用“土地整治+”业务模式,着力擦亮“农地银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4.
农地定级估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定级估价初探单胜道目前,我国理论和实践正着力于对城镇土地估价这一“热门”课题的研究和操作之中,而对农地定级估价的理论研究却极为冷淡,实际操作尚处在试点阶段。因此,有必要就农地定级估价的一些问题作些探讨。一、农地定级估价的意义开展农地定级估价有利于...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效益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农村土地银行能够通过提高农地流转效益促进农地流转;反过来,农地流转能带动土地存贷业务发展,促进农村土地银行持续经营,两者之间存在互动作用机制。调研发现,当前在四川省彭州市农村地区,农地流转效益低下,农地流转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土地银行经营存在隐患,农地流转与农村土地银行互动作用机制不可持续。为实现两者互动持续发展,可从完善农村土地银行自身不足、优化外部环境及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打造“农地银行”品牌是农发行的战略选择。要强化“以地生金”的理念,做好业务发展规划,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农地流转经营的模式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在农地流转下日益凸显的“非粮化”现象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基于这一现实背景,通过梳理当前农地流转“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探讨其诱因,并结合现实情况给出合理的长效对策,以期有效应对和处理农地流转与“非粮化”之间的错综关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1)农地“三权分置”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且主要推动了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增加,非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无明显变化。(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三权分置”增强了村集体主体地位。一方面,村集体通过增加地力投资,获得新增土地的增值收益和集中统一流转的管理费;另一方面,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村庄能够吸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而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三权分置”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升作用对处于城郊的村庄、村干部受教育年限高的村庄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村庄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应当继续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落实,增强集体经济活力;同时,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农地租赁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租赁制实证研究边锡禄,郭京华我国在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起农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经营制度。当时,农地的所有权和使用经营权是高度统一的,不必实行农地租赁制,“左”的农业政策也不允许农地租赁制出现。1979年以来,农村改革中建立起集体所有、家庭...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地“非粮化”造成的粮食隐性损失已远超耕地“非农化”造成的显性损失。通过分析可知,农地“非粮化”是既定约束下农地经营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也是地方政府“寻租创租”的结果。为此,一方面,应该提高粮食的比较收益,完善精准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农地利用监管力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从而保证粮食生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内含着“公平与效率”,“稳定与流动”的双重矛盾。它极大地限制了农地使用效率的提高。解决上述双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受国家计划宏观调控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形成“计划 市场”这种新型的农地使用权流砖机制。全文就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的必然性、构造特征和国家计划宏观调控的措施展开详细论述,阐明了在“计划”市场”这种新型机制调节下,能够有效实现农地利用的公平效率兼顾、稳定与流动兼备的自标,从而为如何改革现行的农村专地制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流程银行”的理念一经提出就迅速被国内各家金融机构接受。构建“流程银行”,对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克服其“部门银行”模式不足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型的有效途径。本期围绕“流程银行”话题特邀业内有识之±进行对话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一种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适应“三农”的形势需要,应长期稳定家庭承包制,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现行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权能返还给农户,使其有完整的农地产权,建立一个农户所有、法律保护、市场配置、国家干预的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也可简称“农户所有、政府干预”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妥善解决大国小农现实约束下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按照“三权分置”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等问题。为此,需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环境的变化适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并强化关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激活土地资源资产要素,有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租”,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指出,“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存在地租。”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探讨我国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有助于摆正农地流转收益博弈关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机构闾竞争加剧,银行体系的稳定正受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断上升。如何预警危机,提高风险识别的灵敏性和预见性,成为监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期“银行监管研究”栏目就“银行风险早期预警”话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期望能对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及广大农村金融机构了解和掌握“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系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升植被碳汇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尽可能全面地识别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能够从侧面展示农地细碎化治理蕴藏的生态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农地细碎化和植被碳汇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影响。结果 (1)农地细碎化会显著降低植被碳汇,农地细碎化指数每增加1%,植被碳汇降低0.127 4%。(2)从农地细碎化维度来看,面积和分布细碎化均会显著降低植被碳汇。(3)从土地覆被类型来看,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农地,同样会降低林地和草地碳汇,农地细碎化指数每增加1%,林草碳汇降低0.138 5%。(4)从空间关联来看,农地细碎化的影响并非局限于当地,同样会降低周边地区植被碳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5)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能够降低农地细碎化对植被碳汇的负面影响,且相较于自筹资金,财政资金的治理效应更优,相较于农地治理,生态综合治理的治理效应更优。结论 应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全面认知农地细碎化影响植被碳汇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生态价值。在农地细碎化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和修复列为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农户对土地进行投资的经济行为与农地产权制度有关,要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必须给予农户长期、稳定的农地产权,激励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否则就会导致土地退化。贵州省湄潭县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其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是给予农户长期、稳定的产权,这激励了农户对土地投入更多的农家肥以及其他有机肥料。1980年以来对土地的跟踪监测表明,土地肥力是不断提高的,上等地和中等地占耕地的面积从总体上看是不断增多的,而下等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是在不断下降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农地种植结构与中国粮食安全直接相关,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打实地调整种植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回归模型与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 (1)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存在“U”型关系,拐点为2.533hm2。当农地经营规模小于拐点时,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非粮化”;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拐点后,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趋粮化”。(2)分粮食功能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U”型关系仍然存在,但在不同粮食功能区产生了不同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3)地权稳定性对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的“U”型曲线关系具有调节效应。结论 提出发展农机服务市场、协调各区域粮食生产责任、引导农户签订权责明确的土地流转契约、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机制,确保农户种植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对农户具体行为的研究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情况,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就参与农地流转情况对新疆玛纳斯县369户农户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转包和出租仍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农地以自发流转为主、流转期限普遍较短、农地流转呈现出“非粮化”趋势.通过剖析当前农地流转的现状及呈现出的特点,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农地流转的非粮化与粮食安全、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并提出农地流转必须兼顾粮食安全、规范政府职能、大力培育并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