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徐 《新西部(上)》2007,(10X):174-175
该文分析了考试作弊现象的现状,论述了引起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并从加强思想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考试方式、严格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方面提出防治考试作弊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考试作弊在高校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关于此风的监管和惩罚措施也有多种。文章在以博弈论方法认识考试作弊行为的同时,试图对不同的考试监管和惩罚制度的有效性加以说明,分析指出了“诚信”考试方式和“严惩不待”的惩罚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修“诚信课”的“软”监管方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张徐 《新西部(上)》2007,(10):174-175
该文分析了考试作弊现象的现状,论述了引起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并从加强思想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考试方式、严格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方面提出防治考试作弊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冲击着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本文揭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提出了深化大学生个人道德和诚信教育,提高对考试的认识;学校应完善课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解决策略,力求达到解决考试作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冲击着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本文揭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提出了深化大学生个人道德和诚信教育,提高对考试的认识;学校应完善课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解决策略,力求达到解决考试作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6月,是考试的季节,高考、中考、英语四、六级考试…… 对学生而言,这个季节像秋天对农人一样,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各地频频爆出的作弊丑闻,像游动着的黑色幽灵,使收获的喜悦夹杂着一丝苦涩。 有考试就有作弊,就有想投机取巧的人,本不足为奇,令人忧虑的是,考试作弊已从过去那种夹带、小抄、冒名顶替式的单打独斗,发展到“集团化”作战,比如河南濮阳、镇平的高考作弊事件,不仅学生参与(有中学生,还有学法律的大学生),更有老师参与,且呈现跨地域的特点;英语四级考试尚未开始——考前7小时,考试的作文题目就赫然挂在了国内一网站的页面上;湖南衡阳,中考前一天,只要等到晚上十点半,当地考生(主要是城里的学生)便可以拿到第二天考试科目的答案——书写试卷的复印件。所有的作弊事件中,都应用了高科技手段,电脑、网络、数码相机加手机,无所不用其极。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考试,从来都是一项公平选拔人才的制度。若作弊之风不绝,且愈演愈烈的话,就成为一颗社会毒瘤,遗患无穷。 这决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7.
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学风、校风,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损害大学生的社会形象。现通过分析大学生作弊心理特征,为遏制考试作弊提出了基本构想,即必须加强诚信教育、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完善考试监管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当今大学校园里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入手,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1、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现、考试观;2、完善考试制度,树立乒确的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3、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4、强化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教育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也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考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措施.文章针对高职院校考风不正的现状,从会计学角度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分析考生作弊的成本及作弊带来的收益,提出通过控制考试作弊的成本来控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一边是轰轰烈烈签订考试承诺书、推出不无做秀成分的无人监考考场(实际上媒体记者成了最严的监考者),一边是考试作弊丑闻的大曝光:这边教育部才公布防范考试作弊的各种规定,那边是师生结成联盟,共同作弊,比如湖南衡阳的中考.比如河南镇平的高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教育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也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魅力资讯     
【魅力资讯】考研现场配备“监考大师”1月20日,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举行。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比2006年略有增长,达到128.2万人。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71.4万人。工商管理(MBA)、法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仍是报考热门。为应对考生作弊,今年研究生考试的考场首次配备了一种名为“监考大师”的隐形耳机探测器。  相似文献   

14.
陈子强 《魅力中国》2014,(19):208-208
“叮叮叮…”我打开手机,“小伟考试时拿手机接收答案作弊,当场没收,考试结束后我把手机给你”。看着监考老师发来的短信,我怒上心来,考前多次苦口婆心的告诫,他们居然还能偷带手机传答案!气愤地我用发抖的双手回了条信息“考完试手机给我,我来处理”!  相似文献   

15.
言论     
《中国西部》2013,(3):7-7
“英语、政治等4个统考科目都是‘—题多卷’,要想作弊实属不易啊!”——湖北省一考研考生 1月5日,全国180万人参加了2013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创历史新高。湖北省11.3万余考生参考,为历年之最。他们共同经历了这次“史上最严”的考试:经过“安检”才能进考场、两次比对考生照片、整个考试过程全程监控录像,一举一动都在电子眼监视下。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中国大地上冒出了一批“大善人”,对人人痛恨的违规行为高喊宽容。——某大学几名应届毕业生考试作弊,按校规除名,有人却指责这样的做法断送了学生的前程,呼吁宽容。这些学生得到“舆论支持”,还要起诉校方。  相似文献   

17.
考试作弊不仅是违纪行为,也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缺失的重要表现。考试道德的建设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提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应对措施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金东雪 《魅力中国》2011,(17):194-194
大学生,这个接受了中国正规教育至少十二年的特殊群体,考试作弊现象很普遍,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他们摈弃诚信的同时,却很少“知羞”、“认错”,更何谈知耻而后勇。这不禁让人感到难过、困惑、悲哀、反恩,而我们的教育才是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多少年来,因招工、参军、提干等需要改年龄、抄袭、代笔论文、编造“先进事迹”,各种考试的作弊、枪手、买卖答案,部门、单位因为某种利益的需要“公权造假”等现象不胜枚举。人们在对造假现象万众一心地表现出“义愤填膺”的同时,又几乎毫无例外地在“人之常情”的面纱下极度宽容了大量的造假行为。往往是对别人造假“同仇敌忾”,而对自己造假“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20.
朱珠 《魅力中国》2013,(19):18-18
当前高校考试作弊丑闻日益增多。针对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现象,应依何种方式进行的监管?本文从作弊密切的对象:即学校,学生群体出发,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博弈关系,找出其发生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及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