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同志指出。“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敛育需要教师。”老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中等师范教育则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可以说“教育之本,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劳动者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0年以来,随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者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等复杂原因,老区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较之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表现在:劳动者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商品...  相似文献   

4.
一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报告充分说明了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干部教育,尤其是企业干部教育,作为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到主要依靠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他们所说的劳动者,首先或主要指的是工人阶级。事实上,工人阶级不仅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和主要依靠力量。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青工已接近职工总数的80%,他们是企业跨世纪的一代,肩负重任,其素质尤其令人关注。我国企业青工的整体素质到底如何?为此,笔者进行…  相似文献   

6.
袁斌 《乡镇经济》1998,(5):42-42
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程度。知识经济强调人力资本,就是对人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教育是对人的投资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讲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觉悟提高。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素质,为此、一要树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二要坚持素质教育中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发展,是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素质教育是贯彻“三个面向”与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为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从培养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材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材的培养,必须从学前儿童的教育开始。这不单是社会和学校要重视的问题,而且也是每个孩子家长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高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考吴聪聪刘怀远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当今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快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我...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数学后进生。数学后进生的问题,是现代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未来社会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进入社会。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尽可能在学习阶段对他们实施有效的转化教育,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开发要同智力开发相结合,开展科教扶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教扶贫的作用,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这不仅是各地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也是确保如期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控制返贫的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低,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是贫困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凡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地区,必定是科技教育文化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的地区;凡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必定是教育科学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的地…  相似文献   

13.
曹畅 《魅力中国》2011,(7):172-172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教师素质的优劣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的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一种观念”、“两颗心”、“三种知识”、“四种能力”等四个方面浅析了面向未来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王悦洲 《特区经济》2004,(12):217-219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包含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等内容的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就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把教育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提出来,要求“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充分肯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社会职能就是把科学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直接或间接地“物化”在生产要素上。科学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一般是通过技术与教育的途径实现的。技术使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资料(机器、工具、设备、工艺、材料等),教育使科技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熟练劳动的能力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再与生产资料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并获得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农民素质,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是决定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措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劳动力素质越高,推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越强,农民增收就有了不竭的源泉。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  相似文献   

17.
注重知识传授与道德导向并拳,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以诚为天、以信为本”、“诚信为人、诚信立业”、“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做人教育。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投入,必须建立国家预算投入机制和设立国家农村教育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整体推进“农科教”一体化构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推进乡镇、院校资源互动,成功地把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轨道上来,促进了全镇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基建处全体人员  相似文献   

20.
杨玉惠 《西部大开发》2011,(3):102-102,105
班主任工作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新时期中职生的思想特点,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职教育教育目标要求以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班主任应抓住重点使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从学生变为“合格的职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