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核心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不仅仅是一个自身的业务发展问题,她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作用。扭转农民收入下降局面,增加农民收入决定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农产品的产销又取决于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我国现实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民自身积累少,国家对的投入受到财力的限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再生产的环节中,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渠道,信贷投入的增加和保证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改善显得十分重要。而农村经济的不断局长,又会不断增加农村的有效信贷需求,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科技、集约化农业对我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解决好农业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如何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摆在金融业特别是基层央行和县级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对庆阳县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难,有效信贷投入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尹修毅 《武汉金融》2001,(11):47-4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加大农业信贷投入,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信贷投入存在较大的障碍,制约着农业的有效投入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拟结合实际,分析农业信贷投入面临的障碍及成因,以寻求增大农业信贷投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实施激励政策 加大政府投入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持续加大农村投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后,普遍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例如,韩国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内将投入119万亿韩圆,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相当于每年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20世纪30~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累计投资88亿美元,资助当地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使680万农户受益。法国政府列出巨额预算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上饶市农村资金投入总量虽有适量增加,但增长趋势趋缓,特别是财政部门和农户投入农村生产资金已出现萎缩.农村金融部门的农业信贷投入的资金额占农业资金总投入比重由2001年的32%上升到34%,扩大了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资金流失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资金互动日益活跃,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向城市流失逐年增加,造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匮乏。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匮乏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是政府部门真正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农民自身重视对农业的投入,三是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使城乡资金合理互动,四是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发挥好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于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资本积累,需要金融支持。在梳理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出了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涪陵区财政和农业部门紧紧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三峡移民等机遇,2002年投入农业资金30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量29.4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6元,比上年增加114元,增长6%;农村财政收入实现11346万元,比上年增加3891万元,增长28.99%。加快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有效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而出台的信贷政策。自从我市2001年开展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对于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此结合实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具体实施货币政策的地市级中央银行,如何引导金融部门合理增加农业信贷的投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长治农业信贷投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王晶 《中国金融》1999,(10):39-39
近年来,在国家关于增加农业投入的政策指引下,农业出现了持续升温的良好态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经济收益显著增加,农村贷款投放的对象、用途、结构也随之呈现出新特点,作为扎根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如何改进信贷服务,合理运用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农业贷款投放新特点(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呈上升趋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有16个年头,前期由于政府和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致使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老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对输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从农村金融资本的视角出发,分析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带来了输出地农村金融资本的整体增加,并且通过资金在农业生产要素、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资金注入等途径,从而促进输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解决“三农”问题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不健全,农民贷款难、农村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坚持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增加农业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的持续稳定,拉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需长期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讲述了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资金投入。当前农村资金的持续外流已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势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本文通过对江西农村资金外流的现状入手,在深入分析了农村资金外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设构想及思路,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总量,增强农村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郭晓东 《时代金融》2009,(3X):71-73
<正>农业问题毫无悬念地再度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金融30条",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成为重要政策取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今天,农村经济更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将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入,拉动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全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新的形式为银行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行卡业务应适时面向农民、走进农村、服务农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扎根农村,面向和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撑起“半边天”,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信用社的兴衰存亡,而且是事关农业发展,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然而,当前农村信用社如何结合服务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切合实际地加大支农力度、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又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笔者提出一些浅显看法。  相似文献   

19.
毛秀琴 《山西金融》2003,(10):62-62
一、不断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村面貌落后,并进而影响到农民发展的信心和社会各方对农业的投入。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其支出比重仍大大低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且远远不能与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的所占比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陈岩 《甘肃金融》2011,(4):71-71
农业现代化、"三农"产业化、发展农村新能源和产业特色化等对资金的需求和投入日显旺盛,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状况,为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提拱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