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产业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Warshall算法对产业间的二元关系直接进行量化,通过关系矩阵确定产业创新系统中的"通径产业"。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验证其六大主导产业中的"创新源产业"和"效益体现产业"。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基本符合该省投入-产出所显现出的经济贡献率的梯次要求,江西省可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作为"创新源产业",将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作为"通径产业"。  相似文献   

2.
赵蓓  韦荷琳  董菲 《生产力研究》2012,(10):220-222
为贯彻国务院《海西发展规划纲要》,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主线,文章就晋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并在对国内外企业孵化模式进行借鉴思考的基础上就如何搭建一个符合晋江中小企业特点的集孵化、育成、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孵化平台"模式做出探讨,以丰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体系,为新时期福建省产业集群再发展提供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确认知识型产业的意义按照经济形态来划分,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预计将在下个世纪上半叶(甚至更早时间)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具体来讲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参见文献1)。经济形态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以农业为基础,工业经济时代以工业为基础(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以知识型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属于…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由区域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及产业转移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其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转移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移企业多为资源消耗型,转移主要集中在较近的城乡边缘区,且已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向转变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的新阶段。京津冀产业对接与转移的总体思路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王娟  周骏 《生产力研究》2012,(6):177-178,224
文章以杭州市建设"创意之都"为背景,以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统计杭州市不同类别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位和数量,并实地调研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现状,在总结产业布局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潘成云 《当代财经》2007,(12):71-75
以"黄金周"产业营销效应为例,对产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产业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等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为产业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消费理论和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创新为理论核心,瞄准文化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为形成新"三高"产业提供有力支撑,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以"十二五"期间发展淮安"五大千亿元产业"为契机,针对"五大千亿元产业"之食品产业展开研究。在对淮安食品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淮安食品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淮安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为淮安食品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和工作重点,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合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以实施"贸工联动"战略而迅速崛起的义乌工业,在应对"十一五"复杂而困难的众多挑战中,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创新"贸工联动"模式为突破口,着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5年翻番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汉光电子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光通信、激光加工、消费类光电子等重点领域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产业雏形,为城市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夯实了基础.本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角色对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满足旅游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因而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而人们对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康慧 《经济师》2013,(11):184-185,187
文章以"资源诅咒"制约经济发展这一命题为前提,以山西省为例,从制度角度对"资源诅咒"效应削弱当地经济发展的机制以及如何避免"资源诅咒"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资源禀赋主要是通过内生的人才、资本流动和外生的制度安排制约了当地的产业转型。最后提出缩小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收入差距、推进矿权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资源紧缺且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和国际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从制度建设层面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发展。建议以政策引导促产业市场化发展;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以PPP合作模式实现政企双赢;以国家合作为纽带,实施"引进来"战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论文通过对养禽产业环境成本的形成分析,提出了环境成本控制的理想模型,对养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产业大国,未来一、二十年是实现产业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环境欠佳、包容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面临贸易摩擦与壁垒、激烈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等挑战。中国产业发展应以"造福于民、强大国家、繁荣世界"为使命,以"强、绿、智、联、特"为战略目标,实施"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灵活变化、植根世界"五位一体的战略。将满足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作为满足需求、由大变强的关键手段,通过协调来校正发展的不平衡,用灵活变化对创新和协调进行战略补充,从全球范围谋划产业战略布局。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更好的体制、政策、法律和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变迁是产业空间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项指标相结合,观测其年度变化,以测度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趋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2006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区集中,直到2007年向其他地区转移才始露端倪。以"单位劳动成本"测度我国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发现我国中部地区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型在当前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争议主要来自于定义的不同.本文选用"某个产业在结构和组织、技术上的转型"为基准定义,通过对集中度的分析来研究我国钢铁产业的转型问题,并在提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产业转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实现以技术信息化为主要内涵的流通技术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和以"虚实结合、有效分工、多元模式"为主要内涵的流通产业业态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以流通产业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形式为标志的流通产业市场结构合理化转型;实现以深化对外开放、扩大流通网络外向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内容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国际化转型;实现流通产业城乡布局的均衡化转型等方面。为此,必须采取包括重视流通技术创新,推动新型专业化流通组织形成,大力推进流通产业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推动新形势下泉州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微笑曲线"为视角对泉州产业进行产业链价值分析,探讨泉州主要产业在"产业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和竞争力,指出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途径.建议泉州采取各种有效对策,推动产业走出"微笑曲线"底部,占领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崔书会 《经济研究导刊》2013,(23):114-115,119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近年来各地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为主动力源的产业不断转移。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南省产业结构目前是否合理,如何抓住机会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河南省的经济竞争力成为重要的课题。以河南省产业结构为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河南省必须继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提升第二、三产业结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河南省向后工业化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