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针对目前种植业比较优势计量指标不能够综合表征优势这一不足,在分析了影响种植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和社会资源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结合作物生产特点,构建了区域作物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模型和区域种植业整体比较优势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种植业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对山东省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主要指标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主要农作物优势指数测算,得出了山东种植业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类型,并提出了加快山东种植业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上属于中等发达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和河北等省份。这些省份的生产结构布局以粮食为主,粮食在生产和经济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粮食主产区为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产区粮食生产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对于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柑橘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对于重庆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综合比较优势法测算了重庆市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了重庆市柑橘表现出较高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因和进一步提高重庆市柑橘区域比较优势的限制性因素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区域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加入WTO和新世纪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粮食(小麦、稻谷、玉米)采用多因素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的方法,确定不同地区主要粮食品种优势度和比较优势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矛盾焦点,是国内供给增长慢于需求增长。而在众多的促进国内供给增长的手段中,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从理论上说,完善的市场机制会自动地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安排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7.
基于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区域结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阐述了我国种植业生产和贸易的区域格局,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论述了区域主导作物配置和作物生产集中地带,在此基础提出了培育农村市场、优化农产品空间结构等6条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通过应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中国主要粮食产品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差异分析,验证了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可以也应当引导各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1995~2009年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糖料作物生产呈现出以下特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省区不断减少;糖料作物优势产区表现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规模优势决定的;甘蔗逐渐占据糖料作物生产的主导地位;糖料作物生产向优势地区集聚.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加强糖料作物优势产区建设、提高糖料作物单产和含糖率、采取甘蔗和甜菜并重发展的措施将有效提高糖料作物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背景,该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3地市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较优势。首先,利用统计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各产业的区位商与农业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区位商;其次,应用农产品产值、产量或规模比较分析了京津冀3地的农产品生产优势。结论显示:在三大产业中,河北省农业占优势地位,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有比较优势,天津市的第二产业较有优势。在农业产业中,河北省农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农产品供给中,河北省粮食、蔬菜、水果的人均占有量远远超过人均消费量,而京津两市的人均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自给,河北省的农产品自给所余可以供给京津两大城市居民消费。所得启示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区域应当构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建立京津冀农业社会服务一体化体制,构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生产服务和消费的经营体系。有利于实现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17市粮食总产和单产从2002~2012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德州粮食产量和增产幅度最大,菏泽总产位居第二,而单产较低。菏泽、临沂、潍坊、聊城等产粮大市粮食单产仍有很大提升潜力。采用改进的多要素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山东省17个地市2002~2012年粮食总产量及影响其粮食生产三大投入要素(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面板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山东粮食总产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长1.097个百分点、0.258个百分点和0.082个百分点,在山东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份额上,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2.9%。种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达34.27%,化肥施用总量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0.26%,而农机总动力的贡献率为2.57%。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山东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科学运筹施肥、研发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增加粮食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山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运用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油菜、胡麻、向日葵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州、庆阳市、临夏州油菜3种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兰州市、平凉市、定西市胡麻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比较高,但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说明与全省相比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主要依靠规模来维持优势,今后还需通过种植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等来提高其单产;武威市、金昌市、天水市、庆阳市向日葵规模优势指数比较高,白银市、张掖市向日葵具有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小,应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综合优势.一般地,综合优势较大的地区具有对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作物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较大的作物生产发展潜力.在综合优势度较大的地区可适度扩大规模生产,而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区域则相对减少播种面积,使甘肃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和合理.同时提出了提高甘肃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种补贴项目的落实;积极推进“订单”生产,实现产销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SSM的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13个粮食生产大省之一,在满足区域粮食需求和为国家提供余粮中作用重大,为明确山东省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山东省的粮食生产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粮食作物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还是国家粮食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均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但不具区域竞争优势.主要原因是山东小麦的单产增长率低于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长率低于全国.(2)山东省粮食作物单产和粮食作物播面比重在全国均处较高水平,未来如农业技术条件没有重大突破,作物比较效益没有重大变化,山东省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将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作为种植业大省的山东省的农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方法]选取山东省1987~2016年农业统计年鉴中有关1986~2015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同类作物不同品种的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以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自内部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结果]30年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则持续上升,但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国际市场依存度持续走高。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体品种来看,玉米、蔬菜、瓜果播种面积持续大幅度上升,而大豆、棉花播种面积连年下降。[结论]山东省应在遵循国家发展粮经饲统筹的"三元"种植结构的政策导向基础上,兼顾种植户的经济利益,顺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从种植制度与生产方式安排、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品质提升3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加速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结果,提出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两点:探索土地制度政策创新;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