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方法院提出起诉,指控微软滥用其垄断地位,扼杀竞争。由此引发了一场跨世纪反托拉斯案。2000年6月,联邦地方法院裁决微软通过捆绑销售视窗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排斥竞争对手,存在垄断行为,并下令将微软一分为二:一家公司主营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IE游览器、办公应用软件等。  相似文献   

2.
IBM抓硬失软1981年8月的一天,IBM总裁弗兰克·卡里命令其工作人员制造个人电脑。当时开发桌上电脑的先驱苹果公司已经是一家营业额达一亿美元的企业。卡里的工程师开始着手工作,并犯了两个引人注目的错误:他们不仅从外部购买新机器的心脏(处理器),而且也从外部购买新机器的肺(操作系统)。IBM只在硬件业务中赚线。而一位名叫盖茨的年轻人很清楚地看到,计算机行业面临模式变化,将来软件将成为取得成就的关键。盖茨也知道,他需要借助在市场上居领先地位的IBM的力量来推广其作为标准的MS-DOS操作系统。此外,这个操作系统不是…  相似文献   

3.
郭健  梁海松 《英才》2006,(7):68-70
天下IT出IBM。 当还是大学生身份的盖茨拿着自己编的操作系统去IBM求证时,遭到的是无情的嘲笑,那时的IBM专注于硬件,看不到桌面操作系统会有什么前途,于是盖茨辍学开始自己研究操作系统,缔造了微软;同样Google的创始人提出搜索是个互联网大产业时,也遭到了微软的冷遇,他们认为这只是操作系统的一个简单功能而已。  相似文献   

4.
孔龙 《中外管理》2005,(3):14-14
谁是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的跨国公司71月18日,由第一财经、《中国经营报》、中智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发起的这一评选最终选定了20家公司:微软、麦当劳、海尔、安利、可口可乐、诺基亚、宝洁、摩托罗拉、IBM、三星电子、索尼、西门子、松下、百事、大众、联想、通用电气、家乐福、通用汽车和惠普。  相似文献   

5.
信息导报     
PC——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它是指任何能装在桌上,配置为一次只能满足一个用户计算需要的独立计算机。这种机型包括IBM兼容机、Macintosh机等,一般多指IBM兼容机。 DOS——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System)。它是MS—DOS或PC—DOS的简称。MS—DOS(MicrosoftDOS)使用最广泛的PC操作系统,它用来管理个人电脑的软硬件资源。IBM销售它时把它称作PC—DOS。 Windows——窗口软件。它差不多是当今最流行的一个词,是Microsoft Windows的简称。它是一个既依赖DOS又区别于DOS的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6.
夫正 《中外管理》2006,(9):26-26
日前,美国《商业周刊》与国际品牌咨询公司发布了美国品牌评比结果前三名是可口可乐、微软和IBM。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是Google。另外,星巴克、摩托罗拉等热门品牌也有大幅升值。同时,《商业周刊》还就提高品牌价值的方法作出了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7.
虽然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主要做慈善用途,但是这个基金会所赚取的比捐款多得多。11月9日,微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年度商务创新盛会,比尔·盖茨在会上发表演讲,主题是Vista操作系统。在演讲上,他依然如以往一样意气风发,对Vista系统的优越性赞不绝口。盖茨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源于对新科技永不满足的追求,微软操作系统的每一次更新都带来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盖茨13岁开始编写电脑程序,21岁和好友保罗·艾伦一起组建了微软公司。如今,微软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软件公司,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中90%均使用该公司软件,盖茨本人也成为…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8日,中国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想)宣布:已经和世界IT业巨头IBM公司(以下简称IBM)达成协议,收购其下属的个人电脑部门。收购交易完成后,新联想将成为仅次于戴尔公司和惠普公司的世界第三大PC制造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销售市场中占据大约30%的份额,其营业额超过200亿港元(2003年)。而IBM更是一个具有80年悠久历史的国际大公司。2003年,IBM的营业额高达891亿美元,其中PC部门的营业额为90亿美元。一家年销售额30亿美元的公司收购IBM90亿美元营业额的PC部门,被认为是一桩典型的蛇吞…  相似文献   

9.
《企业世界》2005,(8):30-32
“蛇吞象”的交易动因 1981年,是IBM开创了个人电脑市场,并成为行业领头羊:但随着戴尔和惠普的崛起,IBM电脑PC销售额不断下滑,连年亏损,在1998年PC部门的亏损额就已达到了9.92亿美元。以前赖以成名的旗帜性业务如今已日薄西山,成了阻碍公司发展的包袱。  相似文献   

10.
赢得可乐大战:20世纪80年代,特劳特把“七喜”汽水重新定位为“不含咖啡因的非可乐”,此举痛击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使七喜汽水一跃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后的美国饮料业的第三品牌。帮助IBM成功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IBM在IT业内被众多的专业级对手所肢解,硬件被康柏、戴尔、苹果打败,软件被微软、甲骨文打败,芯片被英特尔打败,工作站被太阳打败。1991年亏28亿美元,1993年亏81亿美元。IBM向何处去?特劳特根据IBM电脑产品线长的特点,为IBM品牌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这一战略使得IBM成功转型,走出困境,2001年的净…  相似文献   

11.
1980年,当IBM公司处于行业顶峰的时候,它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旗下的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业务外包出去。这时的IBM占有整个大型机市场70%的份额。控制着95%的利润,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计算机行业。可是众所周知,灾难随即降临,英特尔和微软后来者居上抢走了计算机产业中的大部分利润,蓝色巨人IBM则步入了历时10年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美国有关部门也曾对企业信息情报贡献率作了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微软为17%、摩托罗拉为11%、IBM为9%、宝洁为8%、通用电气为7%、惠普也是7%、可口可乐和英特尔均为5%,可见信息情报对企业的贡献率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3.
攻击自己     
在战场上打仗,不用说都是把子弹射向自己的敌人,然而,在商场上却不乏自己攻击自己的案例。IBM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1981年,IBM首家推出了商用个人计算机,一上市就大受欢迎。同时,也遭到了竞争对手的围攻,铺天盖地的广告,都把矛头对准了IBM。有的说:“我们不是只凭胆量就向IBM开火”,有的说:“只花1950美元无法买到IBM个人电脑,请选用本公司的产品”,一个叫做门罗公司的广告更直接,它在“值得重视的几个过时电脑及其用途的建议”的广告中这样说:“你可以放心地用IBM个人电脑作台灯或冷水器,新的个人电脑是门罗2000型…  相似文献   

14.
于强  王勃  杜鑫 《现代企业》2009,(7):55-56
2000年,全世界都在欣喜的迎接千禧年的到来,可是对于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来说,他丝毫乐不起来.虽然在过去的25年间,他一手创办的微软公司随着个人电脑的产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飞速成长,他本人的身价也在1999年超过一千亿美元,但在世纪之交,微软公司碰到了自1975年成立以来最坏的局面.IBM的前车之鉴让盖茨认识到,他必须迅速变革,否则他的公司就会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5.
消息     
《英才》2007,(6):138-138
微软、IBM助力金和,开启系统精确管理时代 5月16日,中国最大的协同管理软件厂商金和软件携手国际顶级IT企业微软、IBM在北京钓鱼台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包含微软数据库和操作系统、IBM工业标准服务器以及金和协同管理软件的解决方案,共同推进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内权威认为,中国中小企业将迎来一个系统的精确管理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一个爱迪生在1 00多年前创立的电气公司一个美国《财富》1997年评选“全美最受推崇公司”排名第一的公司(第二名是微软,第三名是可口可乐)一个年利润82亿美元的公司一个以“带来美好生活”为理念的公司  相似文献   

17.
蓝色巨人 IBM 3月14日以1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数据整合软件制造商 Ascential 的收购,终于给这个耗时 10年的并购行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软件市场上公司整合的趋势已经愈演愈烈,新的一页又将翻开。“IBM、甲骨文、SAP 以及微软将会成为未来软件市场上的重要角色,他  相似文献   

18.
与英特尔、微软及谷歌相比,甲骨文能否继续保留在一流公司的行列中,取决于它是否继续巩固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优势,并通过平台战略在核心的周围打造一层厚厚的围墙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提供的最新数据,2011年度,甲骨文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市场份额高达48.8%,而在其后的IBM、微软和SAP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2%、17%和4.6%。该数据再次提醒人们甲骨文在数据库领域的领先优势是遥遥领先的,即使像IBM、微软这样的重量级竞争对手也难以企及。事实上,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挑战者的命运都激动人心 在近半个世纪中,IBM令他的对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历史在1984年发生了转机,这一年,19岁的戴尔创立了自己的“个人电脑公司”,15年后,这个说话还有点害羞的34岁的年轻人打破IBM神话,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直销商。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怎样缔造传奇的联想的发展,听起来很像是苹果、惠普、微软这些硅谷传奇的中国版本。确实很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想想又有很大的不同。硅谷的创业型公司一般都是先有一个很好的主意,不少甚至会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比如微处理器、操作系统、个人电脑、互联网等等,然后通过自己投资或引进种子投资、风险投资,最后上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