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3倍之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保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对于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高度集聚的城市是必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3倍之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保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对于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高度集聚的城市是必然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省际人均收入和城乡人均收入无差距的研究目标下,采用规划的方法,回答了"落后地区省份还需要迁移出多少人口,发达省份还需要迁入多少人口,才能达到省际无收入差距和省际人口流动趋于平缓"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如今农村人口还需要迁移到城镇多少,全国和各省合理的城镇化率是多少时,才能达到城乡无差距以及城乡人口流动缓慢"的问题。其一,在中国市场化程度提升过程中,省际收入差距正在缩短,而这种缩短更多是由于省际人口迁移引致省际人均产值重新分配。其二,最近10年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同样引致城乡差距缩小的更多是乡村人口、农业人口或第一产业人口持续转移到城镇、非农业及二、三产业上引致人均产值的重新分配。其三,城镇化依然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提升中国经济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人口流动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其中,留在城市的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离开城市人口的贡献,且各人口流动指标中,省外流入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的形成与松动新中国成立到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受旧体制下工业布局和国家强大的行政干预的影响,我国城乡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刚性迁移,人口迁移的主体是农村人口,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到城市。随着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在这几十年间,还出现过几次人口大规模、有组织地从城市向农村倒流的现象。这种刚性的人口流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理想,使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都付出了难以补偿的巨大代价。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另一特征是建国三十年来自发性的人口流动几乎处于停滞  相似文献   

6.
余斌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还将持续20年。中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将成为未来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潜力的挖掘。  相似文献   

7.
与世界上各国相比,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率是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市所致,可以视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城市是我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现代化因素最密集的地区,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城市化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也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城市化,城市化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打破城乡的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现象。而教师队伍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基层教师的流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立足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探讨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缩小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发现:经济增长会抑制各地区的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市场化程度提高会加剧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但如果考虑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抑制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增长和市场化初期会导致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但只要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持续,最终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会缩小。  相似文献   

10.
姚开建 《经济界》2000,(5):35-38,44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及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种高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僵化的中央计划模式被打破,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获得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同时,这种高速增长也因为,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工商业的发展还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曾在较长时间内走过的路,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在目前阶段还要同时完成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即在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使农村人…  相似文献   

11.
毕学成  李力  李想 《城市问题》2022,(11):74-83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以人口加权平均法、泰尔指数与灰色预测模型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不平衡进行了测度、分解与预测。研究发现:2001—2020年,中国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具有非均衡分布特征,但整体不平衡程度有所下降。城市经济组内不平衡程度高于组间,“东西”与“南北”组内不平衡程度均在下降,且前者高于后者。“东西”组间差距持续减小,“南北”组间差距于2014年开始扩大,目前“东西”组间不平衡程度仍远高于“南北”组间不平衡程度。预测下一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下降幅度将会趋于平缓,“南北”经济增长差距将会如何演变仍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研究提供城市层面证据,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新的学术线索。  相似文献   

12.
要素集聚、产权完整性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要素集聚与产权完整性视角研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其实就是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单向流动的过程,并且中国城市居民的产权是完整的,而农村居民的产权是不完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导致城乡交易成本、生产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要素集聚还使得城市居民的资产增殖,而农村居民的资产无法增殖;城乡居民产权的完整性差异是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要素集聚间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另外城乡居民产权的完整性差异还会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通过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要素集聚与产权完整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予以实证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薛丹  李现总 《价值工程》2010,29(17):109-110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来研究山东省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山东省的人口流动与人均GDP之间有显著的关联性。其中,流入人口对经济的贡献大于流出人口的贡献,流入到城市的人口的贡献大于流入到乡村的人口的贡献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失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东南沿海的高速发展与西部的缓慢增长形成强烈反差,集中表现为区域的人均GDP绝对差距、城乡差距、收入来源差距等方面。东西部的差距由于各种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东西部差距已到了非缩小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常态的典型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产业结构升级,它们都会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经济新常态下城镇低收入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快于高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并且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反转,所以未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会继续缩小。经济增长放缓将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降低农村低收入户收入增长速度,导致农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经济增速下降和产业结构升级放缓了城镇劳动力需求,同时推动了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导致农户工资收入增速要快于城镇住户,这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总之,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共同推动下,未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将会继续缩小。  相似文献   

16.
钟伟 《英才》2011,(5):28
资源、人口和环境很可能使中国经济在未来10-15年间未富先老,未盛先衰。人类经济增长是否有其极限?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认为有,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没有。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有其极限?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仍将维持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我认为这种乐观或许是被过去的辉煌灼伤了眼睛。曾经,中国经济的长足增长令人对其未来充满信心,我也一  相似文献   

17.
选取对数化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对数化城乡收入比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江苏1978-2012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二元经济模型在江苏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并未达到"倒U"型的拐点,还处在左侧;(3)在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随着差距的拉大,会反方向抑制经济。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1月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习近平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利用1990~2009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随着差距的拉大,会反方向抑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经济历史上可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在加入世贸承诺即将全面兑现的时刻.在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进入软约束的当头.在中国企业家群体成长为重要社会力量的背景下,2005年.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国际关注的目光;我们感受到了人口.环境问题带来的隐忧;我们看到了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变革.我们也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企业家们带来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