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城镇化有四个应该履行的功能还没有做到.第一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是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第三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第四是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工被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的程度低,这种状态是制度性的,因为他没有本地的户籍身份.农民工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唯一来源.从全国来看,在城镇全部就业人口的总量中,1/3已经是农民工了.我们不能想象现在劳动力的1/3一下子没了.从增量看,2011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民工已经占到2/3以上.  相似文献   

3.
2020年,赞比亚共有劳动力346.6万人,分布不均衡。近三年来,就业人口大幅度从正规单位向非正规单位流动。81%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下;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快速增长,熟练的农林渔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就业人口的每周平均工作时数为40.6小时,工作时长最短的是房地产业、农林渔业、教育;赞比亚青年迫切需要就业培训;87%的人生活在贫困中。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仅为1.8%,户均耕地面积只有1.1公顷,农民数量仅占地区就业人口总数的5%,平均年龄达62岁。同样典型的小农经济,同样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急速转型、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台湾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在扩大规模方面做更多文章,  相似文献   

5.
要闻     
正国务院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提出了九个方面36条具体措施。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中小企业还吸纳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地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7.
资料·信息     
最近,美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国家应具备以下十条标准: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 2.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2%—15%; 3.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 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占7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世界之窗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致上有以下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主要覆盖面缺口在农村地区.本文使用覆盖面这个指标对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制度只覆盖了4.6%的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只有10%的农村就业人口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余年的政策试验表明,该制度只能是用于部分经济适宜地区的局部制度,而无法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全面覆盖目标.六个约束条件表明,全面覆盖的农村养老金制度必须包括非供款型的养老金计划.根据我国的政策实践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文中提出了扩大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的四个可选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视察时指出的"要把城镇和乡村结合起来"的要求,桐乡街道在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较少,是日本和我国具有的资源相似性。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4.2%,属于典型“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这与我国现在农业就业状况也十分相似。正是如此,从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47年的54.2%下降到1955年的40.2%、1975年的13.9%、1997年的5.2%的过程中,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我国必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信息窗     
关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斯提出的现代化十项指标: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②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超过12%至15%;③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0%;⑤有文化的人口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目前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约占 70 %左右 ,人口众多、科技落后 ,可供开发利用的农业资源人均占有居于世界后列。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既定目标 ,但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我们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首先 ,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平均文化、知识素质低下 ,还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人口 ,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作为重要传统产业部门 ,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特别是种植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很大。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 ,人口基数大 ,平均接受教育的时间低于全国平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口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各产业就业人口对GDP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向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分层次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策略,利用有限的基础资料,克服了图像时相不理想的问题,解决了解译难点,结合不同年度影像和相关背景资料,利用ErdasImagine的专家分类进行了遥感分类解译;第一层分类采用原有波段和仿植被指数,仿水体指数,仿城镇指数进行光谱分析并分类,第二层次将一次分类结果中混分的1992年水体城镇和2000年水体水田求交集获得两年度的水体分类结果,再由此求得1992年城镇和2000年水田分类结果;为基础资料有限条件下遥感解译提出了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分类策略。  相似文献   

16.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路径应是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全覆盖,既要加大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也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口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各产业就业人口对GDP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向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度阶段转变为高质量阶段,新经济与新技术均对就业人口提出了高要求,然而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究其知识层次和素质水平而言,难以达到创新性、协作性、知识性等要求。本文根据对国家统计局数据的纵向分析,得出农民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技术替代、高新技术企业高门槛和产业迁移三大效应;同时提出农民工未来发展可能经历的五大转型路径:创造性补偿使农民工转型为“服务工”、技能培训+学历教育模式使农民工转型为“知识型员工”“一带一路”使农民工转型为“国际工”、返乡创业使农民工转型为“返乡创业者”、市民化使农民工转型为“城镇工”。  相似文献   

19.
一、前 言 从劳动就业的观点而言,台湾经济发展的转折点约发生于1964年。该年农业就业人口为181万人,达到最多,占总就业人口的49.4%,年平均每人国民收入为189美元。换言之,在1964年以前,农业在台湾是一种最能提  相似文献   

20.
县域城镇体系建设是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县的城镇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独特的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分析了闽北山区松溪县域城镇体系历史演变特点,分别从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职能结构3个方面对县域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求松溪县域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体系结构调整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