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0多年前,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诞生了。当时,大量的企业被新市场的远大前景吸引而向海外拓展“,市场全球化”,即通过国际贸易来拓展市场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随着投资、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全球化发展到极致,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在50年前发生并持续至今,跨国性的大企业纷纷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6,(2):86-86
高速公路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为汽车变通提供特别服务的基础设施.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20万公里,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在没有“出生证”的环境和氛围中,各类民办教育(即非政府的社会力量所开办的教育机构等),包括一些学校和大量非正规的技能培训等,就已经如春笋般冒了出来。为当时还缺少教育资源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北京经开迅速抓住最新的科技手段,力图推进服务业的升级、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为原来的低碳、高端园区建设和服务体系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大风起兮云飞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潮流的兴起,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2013年,我国已批准了435家国家级产业园区、1222家省级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园中园近万家;2013年1至9月,全国200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6%;产业园区正推动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根本立足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世纪20年代,福特T型车为美国装上了轮子,连美国政治家都选择了“让家家有一辆汽车”的竞选口号。去年在中国,500多万辆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年将超过600万辆。然而繁荣背后却是原创汽车的缺失,我们缺少技术?缺少资金?没有人才?都不是。原因在哪儿?是心理上不愿,不舍……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批汽车企业逆流而上,成为发展中国自主车型的弄潮儿。
2006年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之时,来自天津一汽的消息用事实印证了政府决策的英明,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市场”。2005年天津一汽自主品牌夏利以超越20万辆的辉煌市场销售业绩,一举打破了多年来国产轿车单一品牌销售冠军非中高级车、非洋品牌莫属的传统定式,同时也为其“国民车”的特质添加了令人信服的注脚。几乎翻番的市场销量、良好的市场口碑、规模效益的逐渐达成,以及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都为“称霸”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20年的天津一汽,平添了更多的底气与豪情。截至目前,夏利累计销售突破12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车。 相似文献
7.
在HCI技术中难度最大的自动化语音识别(ASR)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在这期间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作者提出新兴市场的市场开放和制度转变、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本国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实力足够强大三个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开放的命题,完善H股和B股市场、进一步优化QFII与QDII制度、实施资本市场“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当地球越来越“小”,名称逐渐被“村落”代替;当全球近70亿的人口越来越“多”,却在“地球村”成为一家人的时候,互联网的作用功不可没,其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甚至在很多时候经常会听到诸如“倘若没有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这样感叹大于疑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3.
14.
举目四望,中国拥有世界增长最快、庞大而高度统一的新兴产业市场。未来十年,中国的增长机会将是巨大的。而中关村是改革开放、市场开放,特别是科技民营企业的先锋,甚至是全球密度最高的人才特区,按照赵凤桐书记的说法,这里将会影响全球的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又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关村。上世纪末,随着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内外许多人士提出"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因为,他们从这几百平方公里土地上似乎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神念科技是世界上将生物传感技术带入消费领域的领导者,其研制出的能感应脑波的猫耳朵新玩具入选2011时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发明。像现在我的猫耳竖起来,表示我正在兴奋状态!如果很放松,就会垂下来。在想事情就会动来动去!好好玩!6月的一天,台湾电视主播吴依洁在Facebook上传了头戴能感应脑波的猫 相似文献
17.
18.
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称谓越少越好。只有名字本身而别无多余的泛称、誉称、诨称(绰号),就更接近于本身。什么叫称谓?简单地说就是名字,此外还包括在社会上担任的某种职务或被法定授予的荣誉称号。一个人必须有名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名字,这是正常的也是应当的。什么叫称谓迷恋?就是陶醉于在真实的称谓之外附加上太多的形容词、修饰语,或刻意用华丽而不实的其它"爱称"、"誉称"来取代,并且以此为最大的快感。这样的事,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未必有益甚而注定无益。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