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严控经营者"非粮化",禁止经营者"非农化"。?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要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经营规模适度和农地农用的原则。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农业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关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农地经营规模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的理论机制,并利用1978-2017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农业环境效率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说明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进一步考察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之间这种关系的地区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农地经营规模研究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运用CiteSpace这款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1978—2018年国内农地经营规模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情况,为农地经营规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农地经营规模的研究主要存在四大核心聚类:规模经营与经营规模"适度"、最佳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地经营规模考虑的政策目标及评价标准和形成适度经营规模的主要途径——土地流转;研究前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承性、拓展性和综合性特征。未来可从多功能视角开展农地经营规模的多尺度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种粮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实现其劳动回报和农地效率最优化决策的维度,定量分析了种粮合作社的适度经营规模,为规范农地流转和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固定效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劳动回报和农地效率禀赋最优化下,种粮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和粮食产量与适度经营规模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粮食产量与收入最优化下的农地经营规模大致在600—1000亩的范围波动。研究结论:种粮合作社未来的经营规模还存在扩大的可能,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组建合作社联社或股份合作社可实现种粮合作社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户乡城迁移和农业转型发展要求农地流转出发,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不畅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然后利用中国黄淮海农区5省18县(市、区)708户小麦种植户的一手调查数据,在处理内生性和选择偏误的基础上,采用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了农地流转不畅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想流出或流入农地却不能实现,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小麦产量。从平均处理效应(ATE)看,想减少或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不能流出或流入理想规模的农地,会造成12.16%的小麦亩均产量损失。基于加权最小二乘(WLS)估计的稳健性检验发现,这一结论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应尽快消除农地流转的各种障碍,推动农村人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农地利用效率反映了农业用地利用水平与其他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程度。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以耕地面积为门槛变量的三重门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纯扩大耕种规模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投入的资本、农技培训和种植作物类型的选择;在三重门槛模型中,亩均资本对农地利用效率随农地规模的变化而呈"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的变化规律。无论在哪一个门槛值前后,亩均资本的回归系数均为大于1,并在1%水平上显著。亩均资本对农地利用效率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走土地集约化经营道路是农地利用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者经营目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变化:从自给自足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理论研究发现,在经营规模扩大和经营目标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农业生产者表现出阶段性的投资行为:不投资——投资迂回化——直接投资。对此,利用全国270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经营规模与农业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农户年龄、家庭务农人数和自然地理条件之后,农户的投资迂回化程度主要受到经营规模的影响。并且,由"经营规模"和"经营规模的平方"的影响效应可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者投资迂回化程度将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结合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现状,文章建议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加快实现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第一,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第二,在农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给予农机手(农机合作社)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苏省睢宁县根据农业发展的现实和农民的期盼,积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力推行农田托管,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县托管水稻、小麦、玉米面积26万亩,其中全程托管近10万亩,产量比普通种植田块平均增加15%以上,全程托管水稻节本增效亩均400元以上,小麦、玉米亩均超过180元.  相似文献   

9.
麦子未收割,"婆家"已找好. 盐都县楼王镇政府心为民想,利为民谋,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降低了农业种植风险,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去年10月底,全镇共播种"豫麦34号"原种21万公斤,落实小麦面积1.5万亩,首次实现了秋播亩亩订单生产.据初步测算,每亩纯收入可增加1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今年夏熟可望增收15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见到李杰时,麦收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了,河南荥阳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荥阳、许昌、濮阳等地所托管的14万亩小麦已经颗粒归仓,亩均增产200斤、增收200多元,农民心里喜滋滋的:跟着合作社干准没错!作为合作社的"领头人",李杰并未觉得满足,眼下,他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扩大托管面积,让更多的农民都能受益。近几年,农业生产托管这种农业服务模式并不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有关农地经营规模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影响方面,文章基于农业要素投入的视角,就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我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理论分析法、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综合评价法。结果 (1)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2) 从影响路径看,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中介效应为负;(3) 在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中,资本中介效应显著为负,而劳动中介效应与要素组合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资本中介效应表现出来。结论 要大力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降低这一过程中资本要素投入大量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发展兼具生产、服务功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一环。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内在关系和转变机理的讨论。本文运用2015年"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基于对农机服务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地经营规模的内在机制与异质性影响分析,对此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①农机服务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正向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规模;②但购买服务中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农机服务的这种正向影响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表现出逐渐弱化的异质性特征;③在这一异质性影响之下,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降低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机服务的概率,并增加了其自购农机使用的程度和向外提供农机服务的概率。由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以农地经营规模变化为表征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农机服务需求者向兼顾服务供给者的角色转变。本文为思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建设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承担了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池塘主混青虾"课题以来,全市青虾养殖一直持续健康发展。经数十年生产实践,养虾技术更加成熟,2006年全市青虾养殖面积达4万亩左右,亩均产量70千克,亩均效益1000元以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项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规范有序的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能稳步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紧密结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太仓市城厢镇积极引导、大胆探索,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05年底,城厢镇土地流转面积8966亩。占二轮承包农户确权面积的19.8%,涉及农户1800多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既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农民农地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农地规模经营、专业化与农业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历史与比较分析方法,对美国和我国的农地规模经营、专业化与农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经营规模的有效扩大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经营规模扩大与专业化的结合是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应制定差别补贴、"赎买"、土地整理和金融支持等激励政策与措施,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专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陕西省岐山县为全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坚持“一条主线、两项机制、三个平台、四条措施、五种类型”方法,2021年共开展粮食托管9.8万亩,服务小农户2.89万户,农民亩均增收325元,服务营业收入1464余万元,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1万亩以上,朱家塬“吨半田”小麦亩产812.93公斤,夏粮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相似文献   

18.
农机作业服务是农业资本化的主要方式,是衔接"小农户"与"大生产"的重要桥梁。但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以及购买多大价值的农机,其决策由哪些因素决定?本文通过构建不同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模型,分析农户决策的规模边界条件,采用全国9省1056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取决于随农地经营规模扩大而变化的生产目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表现为阶段性的资本投入行为:不采用农机、购买服务、购买农机;(2)农业机械和农机服务存在购买的临界规模区间,农地经营规模100亩左右的农户购买农机才符合规模经济,小农户购买农机服务是最优决策;(3)农地规模、农地确权激励农户扩大购买农机的规模,而土地细碎化、非农就业将抑制农户购买农机的价值。可见,中国小农经济走向农业资本化关键的一步,在于诱导大规模农户成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供给主体,激发小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大机械生产需求,分类指导农户走差异化的农业资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村集体介入的农地组织化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为打破农地流转困境、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研究方法:处理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与农户分散流转相比,村集体介入实现的农地组织化流转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且多种检验均表明研究结果稳健;(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组织化流转促进了流转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表现为地块规模的扩大和转入期限的延长,并分别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地权稳定效应实现农业提质增效;(3)进一步分析表明,农地组织化流转有效降低了化肥施用强度,能够实现农业增效与增绿的协同发展。研究结论:在继续坚持并创新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应稳妥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实现农地高效流转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集聚科技力量组织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围绕对接县(市、区)主导产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重点转化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初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预期效果。去年以来,累计推广新品种55个,新技术41项,对接示范户26户,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应用核心示范基地面积5600亩,辐射面积10900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