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推动化肥减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地流转的发展为推动化肥减量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文章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DID模型、中介模型等考察农地流转政策对化肥减量作用、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作用。结果 (1)基准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地流转政策对化肥减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农地流转能够促进化肥减量。(2)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地流转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扩大经营规模的渠道对化肥减量起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自然地理区位维度,农地流转政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带来的化肥减量作用更为明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维度,农地流转政策对非粮食主产区带来的化肥减量作用更为明显;在化肥用量分布维度,对于化肥用量位于0.9分位点的省份,农地流转政策实施带来的化肥减量作用相对较弱。结论 应继续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比例;应遏制农地流转“非粮化”,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宜的探索农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2021,(9):1-8
基于粮食主产区湖北省970户农户的田野调查数据,将土地流转的契约属性纳入研究框架之中,探究契约的盈利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对农户化肥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盈利性方面,相较于有偿转入方式,无偿转入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土地转入户的化肥施用量,无偿转入土地的农户比有偿转入土地的农户平均少投入化肥9.287斤/亩,这是由于农村熟人社会和声誉机制对于土地转入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够形成制约;(2)规范性方面,相较于口头契约形式,书面契约可以有效减少土地转入户的化肥施用量,签订书面契约的农户比口头契约的农户平均少投入15.052斤/亩;(3)稳定性方面,相较于非固定期限契约,契约期限固定可以有效减少土地转入户的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化肥投入15.656斤/亩。据此认为,盈利性合约可能诱导农地转入农户的短期投资行为,特别是单一的要素报酬合约不利于化肥减量,需要匹配以边缘合约才能实现减量,尤其是推广规范的书面契约和履约期限,能够有效提升交易主体的履约意识并诱导化肥的减量化。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6581个农村样本数据,本文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在考虑和修正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土地转出和转入的影响因素以及土地转出和转入对农民创业影响的异质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房产市价、金融产品、商业保费和藏书量等因素对农民土地转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数、距离和藏书量等变量对农民土地转入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土地转出和转入对农民创业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土地转入的创业效应更大。第三,土地转出对新生代农民的创业效应比对老一代农民大,土地转入对老一代农民的创业效应比对新生代农民大;土地转出对东北地区农民的创业效应最大,土地转入对东部地区农民的创业效应最大。因此,要以土地转入驱动转出,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创业。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于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机理,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农业生产绩效的政策安排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中介效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农地经营权的时间持续性对农业生产绩效显著正向作用,作用路径主要是农业生产投资、抵押信贷金额和农地转入规模等;农地经营权的权利保障性对农业生产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但提高了转入农户的贷款可得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规模效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必须充分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建立农地经营权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农地经营权权利保障,规范农地流转管理。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推行土地流转的障碍,农业生产的个体经营模式,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并提出使土地流转有效运行的建议,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2)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土地确权颁证率较高,发挥出了明显的确权效应。研究结论:(1)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石,不仅要保障产权明晰,还要构建有效的产权实施机制;(2)经济利益是驱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地价值形成合理的价格参照系;(3)文化观念是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协调好市场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4)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呼唤严格的农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使用权流转,作为克服农地平分制度下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一直被各方寄予厚望。然而,由于农地产权不明晰,导致现实中集体推动型农地流转难以避免农民的利益被侵害;农民自发型农地流转不能有效地克服土地细化,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农地流转呼唤严格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化肥减量化施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2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和未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在化肥投入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参与社会化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化肥施用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地块规模和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促进化肥的减量施用。另外,通过将水稻茬期细分后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显著促进早稻和晚稻的化肥减量化施用,而对于中稻却产生相反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最后,根据农户对农业要素的依赖性将农业社会化服务分为劳动密集型社会化服务和技术密集型社会化服务后发现,技术密集型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化肥减量的主要外生动力,并且技术密集型社会化服务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此,通过有效识别农户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为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化肥减量化路径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模式简要评价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中国农地规模化流转模式归纳为业主租地,农地股份合作、农地返租和农地入股等四种主要模式,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综合评价,简要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最后,针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缺陷、社保制度不健全以及农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对现行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观察》2015,(4)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户主从业领域为兼业和非农业、没有过农地流转行为、没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劳动力占比较低、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所在村到附近城镇的距离较近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出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 总被引:119,自引:0,他引:119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并分析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目前的中国农地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户家庭人口数、非农人口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区位条件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发现,土地分配的完全行政方式(即土地调整)、过渡性方式(如“两田制”等)与土地市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地权稳定性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基于流转契约安排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如何通过稳定地权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保护和提升,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从地块属性和土地流转契约安排等地权稳定视角,利用2015年和2018年黑龙江、浙江、河南、四川4省两轮粮食规模户生产与测土面板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混合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系统研究土地流转是否对耕地质量存在影响。结果 (1)四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但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稳定的地权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较长的农地流转期限有利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3)流转农地缺乏书面合同约束,不约定流转期限和流转期限短现象依然普遍,地权稳定性仍需加强。(4)地权稳定性随着流转农地来源农户数量增加而减弱。结论 基于主粮保供视角,建议持续关注耕地质量变化,促进耕地质量整体得到改善和提升;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引导农地流转期限长期稳定,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稳定预期,更好发挥地权稳定的长效激励作用,为耕保护性型措施的采用提供有利条件,进而达到保护和提升我国耕地质量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潜在融资需求与渠道偏好视角研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融资诉求效应。研究方法:二元及排序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在农户潜在融资需求方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对农户潜在融资需求促进作用明显。流转规模越大,农户潜在融资需求越高;流转合同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稳定性和农地可抵押性增强,农户潜在融资需求越高。(2)在融资渠道偏好方面,流转后农户沿着“非正规渠道—非正规与正规两者兼有—正规渠道”的偏好路径转变,逐步增加对于正规渠道的偏好。流转规模扩大及流转合同的签订会显著提升农户对正规渠道的偏好。研究结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会引致农户产生融资诉求效应,增加农户潜在融资需求,促使农户融资渠道向正规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对国内外关于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效应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在农地非农化的选择价值、不同权利主体在城市流转中的福利变化、基于公平与效率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多,但在福利的定量研究方面,尤其是如何把福利测度方法运用到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效应的测度研究较少。因此,结合城市流转的特点,构建分析农地城市流转福利效应的理论框架,探寻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福利效应的测度计量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农地有序流转、维护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新智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1):44-45
关于“地租”,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指出,“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存在地租。”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探讨我国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有助于摆正农地流转收益博弈关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的地权配置效应研究——基于CHARLS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经济》2015,(7)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对耕地经营权配置的影响,并探讨了流转中耕地的流向。研究发现,农地流转能够促进耕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而且随着农地流转程度的提高,耕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人均拥有耕地面积越多的家庭越有可能参与农地流转,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可能租出耕地,无地少地的低收入农户很难从农地流转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农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是农村土地流转正在遭受"毁约弃耕"之痛。为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履约率,防范土地流转失约之风险,必须做好强化合约约束,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敦促工商资本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建立履约保险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在赋予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的同时,应当完善非农就业市场和增加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20.
余建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5,(4):21-22
把集体所有权、承包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技术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产权抵押对于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重要作用在农地流转和农地金融创新中,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浙江试点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的融资瓶颈问题。截至2014年12月末,试点县市已达28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3.47亿元,较年初增长135%,支持农户618户。近年来,浙江农信在全国率先启动"普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