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界遗产标准vii是UNESCO用以评价遗产地审美价值的重要准则,由标准iii演化而来,从文化与自然美的混合评价转向了仅对自然美学特征评价。选取以标准vii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45处项目(1978—2017年),通过扎根理论及分析,总结其运用特征、演化趋势和动因考辨。研究发现:1)地区层面,不同地区运用标准vii所关注的审美价值具有差异,如非洲关注色彩美学,欧洲和北美强调风景特质组合,亚太地区重视强烈的自然文化关联、动态变化和组合关系,南美和加勒比地区注重审美体验;2)词频运用层面,标准vii在各地区的词频运用差异显著,各地区使用词频最高的为关于美的“形容词”,除欧洲之外,其余地区代表“之最”特点的词频次之;3)评价要点层面,欧洲和北美的风景特质评价具有很强的特点与范式。最后解析了标准vii运用趋势与18世纪以来的美学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标准vii的全球普世价值与地区价值认知以及标准vii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价值共创的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质化研究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共创内涵,探讨品牌价值实现机制。以"丽水山耕"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政府、产业网络人员以及消费者的三方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逐级编码,发现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共创构成的三个维度:即产业链人员与品牌互动、消费者与品牌互动、政府与品牌互动。由此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共创——利益相关者品牌感知价值——品牌价值"这一基于价值共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实现机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绿地观测手段和评价方法己无法满足全面而多维度的城市绿地量化需求。文章以郴州市为例,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反演、百度街景数据获取及图像语义分析,分别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和街道绿视率三类指标。结果显示:①在片区尺度上,植被覆盖指数与街道绿视率的关联性较小,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强相关。②在街区尺度上,绿地综合指标较好的是办公用地和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和工业用地绿化情况次之;中心城区的街道绿视率标准差较大,植被覆盖率和叶面积指数普遍较低,外围城区的三类指标适中。③郴州市主要道路在植被配置形式一致的情况下,其绿视率与街道宽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运用环境可供性理论探讨骑行风景道物理环境及其 使用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昆明滇池骑行线路为例,通过 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获取环境可供性的实现和需求情况,对 可供性的类目特征、时空分布及可供性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发现骑行风景道环境可供性在类型上主要包括消费、游 憩、应急、运动4个大类;可供性空间分布与既有兴趣点高度 邻近,时间分布基本与骑行者行为的时间特征相匹配;可供性 实现的影响因素分为路内环境、路外环境、气候环境三方面, 包括交通组织、路面材质、景观质量、天气类型等内容。根据 分析结果,总结了骑行风景道规划设计策略,讨论了风景道骑 行行为背景下可供性相互关系的多中心网络,提出通过网络中 关键节点的识别来指导风景道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企业贸易模式的转变十分引人注目,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加速扩大,成为外贸的新增长点。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跨境电商这一新兴行业发展对外贸易,对中小企业贸易模式转型和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以KS公司为案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KS公司发展跨境电商进行分析,得到由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外部环境支持、电商店铺运营和消费者反馈四个核心范畴组成的跨境电商发展路径模型,并对此模型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根据案例和模型提出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相关建议,即吸纳和培养专业型人才,有效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保持创新意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以山西蒲韩乡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运用组织生命周期划分和扎根理论,将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成功因素做了研究,得出农村合作社每个阶段的发展成功关键因素侧重点都不同,并且相辅相成、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成功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对我国农村合作社长远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制定其景观要素构成与景观格局判定的解译标准;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地籍舆图及现状测绘等资料,建立龙兴古镇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2套数据库;利用ArcGIS平台、Depthmap软件分别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剥离出龙兴古镇的3个历史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并对各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件、文化兴衰、职能转变等历史背景,总结提取影响层积规律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层积规律解译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政府如何支持和引导企业创新备受关注。对企业一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构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型。研究发现,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在服务供给、要素配置、政策引导、简政放权、政府监管五个方面,分别对应政府作用的五类路径,并指出目前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政策的制定建议。通过研究,便于识别政府作用的核心要点,为政府促进企业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冀媛媛   《技术经济》2020,(8):68
:景观全生命周期包含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日常使用和维护及废弃拆除4个阶段。在提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源和碳汇量化比较模型的基础上,以天津仕林苑居住区为例,对其景观50年全生命周期的碳源和碳汇进行比较研究,得到居住区景观在建设初期存在碳源和碳汇不平衡,碳源和碳汇量在将近30年时才可达到平衡的结果。其中,景观材料和维护阶段的碳源是居住区碳源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居住区景观建设中,如何减少碳源量、增加碳汇量,是营建低碳景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 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各类扰动的能 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 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 并总结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最后以莫干山为例,基于多源数据 识别出融合综合水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防护、乡 土文化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支撑莫干山景观韧性 体系构建,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和韧性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山水是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和规划的核心因素,山水意象的变迁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意识形态。诸葛村自元代建村便以山水为胜,如今则以“八卦奇村”成为著名旅游景点。首先通过古籍文献分析,提取诸葛村的古代山水意象,结合实地调查将其转译于现状地形图上;然后在诸葛村展开调研,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认知地图绘制,获取当代人群的山水意象及其感知强度,并根据与变迁历程直接相关的年龄划分人群,以细化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和分析,对强化、弱化的意象分别进行解读;最后归纳山水意象变迁的原因,并指出传统乡土聚落在未来的保护更新与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对山水文化景观的研究与保护,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以实现传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传统上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主体。近年来,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遥感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对福州复园路街区“拓路”与“保护”争端的全程参与和观察,从公众意愿、参与能力和反馈渠道3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模式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技术应用方向的变革和公众参与的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是实现多方平等对话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创新创意利用,是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途径;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构建多元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是引入群体智慧、实现全流程“众规”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 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 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 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 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 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 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 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 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 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 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建立科技创新基金输出输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DEA/PCA综合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中部D市W区支持的40家中小企业为样本,核算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能力及绩效水平,分析决定科技创新基金运行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大部分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项目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影响科技创新基金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科研经费的投入、新增就业人员数和研发人员数。  相似文献   

18.
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12,32(11):113-119
基于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91家农户和46家农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创新体系可以看做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创新内容三个部分组成。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而传统农户仅仅是用祖传技术或模仿;本地企业中创新地位异质性较高;政府在农业集群创新中的直接作用较小,但紧密的产学研结合,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合作网络来说,知识网络呈多核心结构,网络集中度和密度均较高。与农区制造业集群相比,农业创新更加依赖外地同行企业和市场需求,更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分析数字科技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机制。以长江经济带44个城市为样本,利用熵权法测算其数字科技发展水平,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2004-2019年样本城市数字科技驱动转型升级情况。结果表明:数字科技与经济转型升级存在发展惯性,且数字科技是影响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其驱动作用具有一定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中游城市具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对上游、下游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未显现,短期内甚至产生抑制效应。为提升数字科技发展水平、发挥其驱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要继续深化数字产业化、强化产业数字化、优化人才战略体系、细化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