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立杰 《金融博览》2013,(19):84-85
买下刀尔登《不必读书目》这本书,当初的想法或许是“真诚”的,以为可以作为今后选择读本的指南,甚至当做清理书架的依据,某些书既然不必读,当然也就不必买,不必存了。其实我明明知道——连作者也已经不打自招了——“不必读”这样的题目,是“有一点危言耸听”的。与其说他谈的是哪些书“必读”或者“不必读”,不如说是关于书究竟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如果读而不得其法,那么一切书都不必读。  相似文献   

2.
林洁迩 《科学投资》2004,(12):66-66
我1995年法律专科毕业后,没有去公检法,也没去律师事务所,而是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一般人都觉得房地产公司收入高,其实我们公司老板是台湾人,那个节俭程度我就不用细说了,他有一句口头禅——“对自己好一点”,怎么样才叫好一点呢?就是午餐不吃“咸菜面”而改吃“大排面”。我就是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了近十年。  相似文献   

3.
父爱如丝     
那天看望双亲,正告别欲走,父亲叫住了我,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良久,他进出一句话:“我想吃过桥米线。”我很惊讶,一向刚毅坚强的父亲怎么一下变得像个小孩。时间年轮的辗转,不经意间在父亲的身上烙满了岁月的沧桑。那满头的银发,蹒跚的脚步,刻满皱纹的脸庞,我这才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相似文献   

4.
书和剪贴     
八岁那年,跟随父亲从孝感下放到安陆赵棚。因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本该读二年级的我,只得带着从孝感已读过一年级的书,又重复读了遍。那时,母亲在县城,每月父亲有一次回城的机会,我便一同前往探亲。城里的孩子穿着比我们要漂亮,且小人书非常的好看。  相似文献   

5.
《投资与理财》2018,(6):34-35
“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父母抱怨,我自己炒股都天天亏,我自己都不懂理财,我怎么教育孩子理财!没关系啊,我们还有书。在众多关于孩子财商教育的书中,记者选了几本推荐给大家。《富爸爸穷爸爸》该书讲述了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感悟人情     
耄耋之年的父亲常遗憾没能给我留下什么财富,就一册账簿。那是识字不多的父亲的手迹,或许父亲担心他会突然间辞世,就将账簿及早转给了我。一天。我偶然翻了翻,其间有些东西,是我怎么也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云南金融》2012,(2):32-33
精辟的论述 儿子在一旁翻着父亲的书,似懂非懂地问着:“爸爸,什么叫‘资本’,什么叫‘劳动’?”父亲回答道:“是这样的,如果我从邻居家里借了100美元,那就是说我就有了‘资本’,如果他想从我这儿要回这笔钱,他就必须‘劳动’。”  相似文献   

8.
大度读人     
《金融队伍建设》2009,(7):70-70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7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相似文献   

9.
《金融队伍建设》2009,(4):68-68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相似文献   

10.
赵云 《云南金融》2007,(6):59-59
我小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那时,身为南下干部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享受着”被集中看管、喂猪等“待遇”。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在大理市下关一小读书时,也饱尝了被孤立、嘲笑、戏弄、围攻的“待遇”。一般情况下,我有意躲开那些故意挑衅的同学,实在忍无可忍时,就会拼死和他们对打,常常双眼青肿如大熊猫、口鼻流血地跑回家。  相似文献   

11.
赵云 《时代金融》2007,(6):9-59
我小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那时,身为南下干部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享受着”被集中看管、喂猪等“待遇”。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在大理市下关一小读书时,也饱尝了被孤立、嘲笑、戏弄、围攻的“待遇”。一般情况下,我有意躲开那些故意挑衅的同学,实在忍无可忍时,就会拼死和他们对打,常常双眼青肿如大熊猫、口鼻流血地跑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兰芬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求。李力钧书法多年执著于晋人“二王”,耐得住寂寞,始终如一,临池不辍,不急不躁,不为时风所动摇。潜心临帖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当别人推杯换盏的时候,当别人已酣然梦境的时候,他持管书写,墨染青春,默默耕耘,以换来书艺的进步。他嗜书如命,  相似文献   

13.
爷爷在世时还没有电视机,没有电灯泡,点上煤油灯火,要么伏案做作业,要么催爷爷讲故事。记忆中爷爷不干农事,可与书生的形象也不太靠谱,爱吸水烟,好织鱼网,静坐在床,一坐就是一整天。别看他书没读一册,连自已的名字也不会写,唯一写过一个“人”字还像“入”字,可他脑海中装着许多故事,真的很佩服他的记性,说起来如数家经,说话的语气、节奏、声音又恰到好处。我虽不是大孙,可我秉持了他的厚道与和善而备受他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碰到股友鹏哥,问他炒股近况如何?他叹口气道:“真邪门!看中的股票不买时,它就像冬眠的蛇样一动不动;叮当我一买时,它又好似吃坏了肚子一般,一个劲地下跌,真把我气死了!这股市为何总与我作对,难道,我就这么倒霉!”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看到一则笑话,讲一个生性懒惰的儿子,一次父亲让他去买肉,他说:“我懒得动,干脆在我身上割一块得了。”父亲早就因为他懒得出奇而生气了,就真的在他屁股上割了一块肉,看他一点反应也没有,就问他:“不疼吗?”他回答道:“我懒得叫。”  相似文献   

16.
爱上香椿     
“五一”回农村老家,妈妈给我带回一袋香椿。我本不喜欢吃香椿,爱上它,是因为我的父亲,因为那棵香椿树。  相似文献   

17.
生日的记忆     
小时候我家里穷,一家五口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为了一家人能吃上饭,母亲不得不每天打零工。那时,我常盼着过生日,因为这一天有由头让母亲煮一个鸡蛋给我吃。捧着滚烫的鸡蛋,我从左手抛到右手,舍不得放下。随着年纪的增大,我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只想着把书读好,早日为家里减轻负担。生日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不把它看成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玄圭 《中国信用卡》2006,(4S):71-72
我九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19.
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及何人所著,众说纷纭。我闲读《周易》的态度是,避“难”就“易”,对书中疑难处,不理睬,不钻研,“不求甚解”。只是将书中感兴趣的观点与现实联系起来读,古为今用,体味新意,自寻其乐。读《周易》有感于其体现的和谐理念。下面从“国”与“家”两个方面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板桥临终教子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端来。郑板桥却早已断了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