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增彪 《新理财》2006,(5):61-63
尽管2004年我国国企仍有13.8万户,尽管国资委在今天还掌控着169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但是,从国家政策走向以及主流经济学家观点看,国企势必走向彻底毁灭!大家知道,我国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是从国企中剥离出来的精品,其母公司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最初的上市政策保证了国家在上市公司中绝对控股的地位;接下来,国家提出“控制力”也就是相对控股的概念,不再拘泥于绝对控股,但也没有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后来,国家允许“国退民进”、管理当局收购(MB0)以及“股权分置”,其结果已经并将继续导致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翻牌儿”,从而使国有股逐渐萎缩下去。有趣的是,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的这种变化趋势,是与我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8月以来的国资委清查国企产权转让行动,现已达到高潮。联合组团的检查组,已开赴江苏、浙江等省份。同时,国资委对外公开征求《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的意见。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提出,衡量国企改制和国资交易标准是四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个国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本期话题讨论的是如何寻求国企改制和国资交易的公正性?参与者是武汉大学商学院王汝津、孙志、华南理工大学李旭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中小企业难以脱困的主要因素,认为国有银行应重新审视与国企的关系,增强帮助其"国退民进"的自觉性,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物·观点     
《证券导刊》2012,(13):7-7
“今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比2009年还要严峻。”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日前表示,“去年全球经济增速在4%左右,而今年全球经济的整体增速能够维持3%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5.
"《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发布。在经济制度方面,文中首次提到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6.
《银行家》2014,(10)
正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的概念,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最初,其理论动机是试图廓清公有制经济概念的内涵,将传统意叉上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视作新时期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即使股份制已经普遍化了,只要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同一经济组织中参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论断为调整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指明了方向。六盘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第14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目前条件下,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从而解放、发展生产力。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原则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却存在各种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杂音、噪音。对此,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加以驳斥澄清,分清是非。  相似文献   

9.
观点     
《中国税务》2011,(2):5-5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要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但收入分配改革要有步骤进行,要有框架和顶层设计。——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10.
让国企上市     
秦长城 《新理财》2014,(4):43-44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作为老大难问题之一的国企改革,也逐渐被提上日程。为了解决国企经营效率低下、行业高度垄断、产权不明等一直备受诟病的问题,国家由此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观点     
《中国税务》2014,(3):6-6
未来投资要重视三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未来投资要重视三点:一是要鼓励跟基础创新有关的投资,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二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使其进入市场,进入到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去;三要鼓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要加强包括交通水利、环保以及民生方面重大设施的建设。我相信把握这三点,可以做到消费和投资共同带动经济发展。——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12.
石福梁 《上海保险》2014,(11):39-41
9月18日,乘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劲东风,伴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的政策落地,借助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人寿"或"公司")正式获得中国保监会批筹。  相似文献   

13.
中轩 《中国资产评估》2014,(12):F0002-F0002
2014年11月26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北京举办“2014中国评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与资产评估”。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许宏才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长贺邦靖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秘书长张国春主持了本次论坛并做了总结演讲。许宏才部长助理在题为《推进资产评估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演讲中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为规范和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体制制度保障。资产评估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是市场经济和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推进,资产评估行业会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和市场空间,也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融人语     
《金融博览》2011,(4):11-11
“我国遇到的通胀形势是个新问题,这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紧缩的宏观政策对此是无效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往1月15日“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美国的财政问题十分严重,美国的‘债券义和团’还没有像欧元区那样清醒过来,除非美国解决财政问题,否则我们将会看到‘火车失事’。”  相似文献   

15.
人物·观点     
《证券导刊》2014,(52):7-7
日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要适应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速度,大胆创新,对企业来说,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改制成混合所有制。而对政府来说,宏观调控政策也应该适应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虽然受到物价上涨、股市震荡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仍然处在良性增长周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本拟就巴州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现状及今后的发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山西财税》2008,(5):27
"如何有效缓解通胀压力",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分析说,"此轮物价上涨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1993、1994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过多,而这次这个因素只是原因之一。"他认为,新情况有三方面:1、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占款过多;2、人民币在逐步升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家》2013,(12):16-1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2013年11月12日,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六大方面的十六部分、60条改革决定。本刊对其中集中论述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和经济新体制的部分内容予以摘发,供读者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大影响力,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着经营效率低下、经营机制僵化、市场竞争力不足、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有企业作为不断改革的对象,通过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承包制下发经营权到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背景下,国企改革进入新周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分类改革成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涵、逻辑和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