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0月13日晚19:00(北京时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克鲁格曼获颁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在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发现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颠覆了两百多年以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石--比较优势说,对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们认为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奇迹"的批评准确地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此笔者有些不同意见。现年55岁的保罗·克鲁格曼,是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克鲁格曼获奖的事已经有很多报道,本文希望从个人角度,谈一些往事和感想。  相似文献   

4.
曾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美国经济衰退,开创新贸易理论——2008年10月13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曾娟 《时代金融》2011,(33):178
本文以克鲁格曼对近30年来各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分析为着眼点论述了萧条经济学的涵义,以及克鲁格曼提出回归萧条经济学的原因,最后本文对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进行了评论,认为克鲁格曼对有效需求的根源没有深刻分析,并且忽略了美国"非工业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要中国的汇率正常回归,并向奥巴马政府提出坚决解决中国汇率问题,认为美国民众的失业问题是因为中国强大的出口造成的,那么中国汇率是否真的存在问题,是否真的应该升值,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将是文章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当今天下,具有如此豪迈气概的经济学家非克鲁格曼先生莫属。这么说,不仅仅因为克鲁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仅仅因为他对现实经济有深刻的理解,最根本的,在于他具有无与伦比的伦理批判精神。很可惜,从克鲁格曼此番中国行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辩解。  相似文献   

8.
在近20年中诞生了三代以研究货币危机为主的金融危机的模型,用于解释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克鲁格曼(1979)、弗拉德和戈博(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以奥波斯特费尔德(1994)的“预期自我实现型货币危机”模型为代表的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常和维拉斯可(1998)和克鲁格曼(1999)为代表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9.
财经天下     
中国鞋企仍未摆脱欧盟反倾销税困扰;中国首家外资企业在瑞士上市;浙江首批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两大因素造成我国对美出口减速;诺奖得主克鲁格曼:金融危机可能已达到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财经天下     
中国鞋企仍未摆脱欧盟反倾销税困扰;中国首家外资企业在瑞士上市;浙江首批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两大因素造成我国对美出口减速;诺奖得主克鲁格曼:金融危机可能已达到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克鲁格曼发展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经济规模是国际贸易的驱动力,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对某种产品有超常需求的国家,会引起国内大规模生产和较高生产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扩大出口。这个核心思想被称为“母市场效应”。本文从Feenstra的引力模型出发,对中国2005-2008年27个出口伙伴国、8个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是否存在母市场效应,并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克鲁格曼曾发表文章,发现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靠的主要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就是高劳动参与、高储蓄、高投资,而非技术进步。克鲁格曼预言,"亚洲奇迹"难以持续。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他声名鹊起,被认为是"成功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人。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严重依赖投资,近年来,对于投资率过高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3.
当克鲁格曼以政客的腔调发表对人民币偏见的论调时,我们很难相信他是深谙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4.
克鲁格曼发展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经济规模是国际贸易的驱动力,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对某种产品有超常需求的国家,会引起国內大规模生产和较高生产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扩大出口.这个核心思想被称为"母市场效应".本文从Feenstra的引力模型出发,对中国2005-2008年27个出口伙伴国、8个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是否存在母市场效应,并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观点报道     
周小川:IMF应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监督;刘明康:风险集中已成为监管最大挑战;祁斌:金融危机缩短中国经济转型时间;保罗·克鲁格曼:全球经济复苏可能要5-10年;伯南克:监管机构须更警觉,采取更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评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是基于解释国际金融的困境而提出来的,其实质是指政府的三种能力,即稳定宏观经济、同商业周期做斗争的能力;稳定币值、稳定汇率的能力;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能力。不能简单地将“永恒的三角形”与“三难选择”等同起来,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完整的诠释。本文说明了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的原义,认为“永恒的三角形”不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终结萧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段平稳增长、通胀温和的"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时期。很多人乐观地认为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将一去不返,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击碎了这一幻想。直到今天,金融危机造成的萧条还在持续,终结萧条已成为全球决策者的最大挑战。克鲁格曼曾说过,经济学家只有一个样本,那就是历史。要终结萧条,反思上世纪的两次危机很有必要: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克鲁格曼的"开放经济三难选择"原理,总结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稳定性三大金融目标的政策选择空间,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基于"三元悖论"理论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汇率博弈     
《新理财》2010,(4):14-17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指责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公开表示将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并且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为美国扩大出口……  相似文献   

20.
货币即政治     
学习国际金融的学生或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研究国际金融的大家都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当你读到金德尔伯格的《西欧金融史》时,一定已经为作者的博学所震撼;你可能也曾听说过,克鲁格曼上大学时学的就是历史;或许你手中正拿着罗高夫和莱茵哈特合著的《这一次不一样:过去800年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