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汇率决定的基本因素,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持续高经济增长率,投资收益高,人民币应该升值;根据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关系,由于中国物价持续上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美国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仍被看好,人民币存在升值的压力;根据日元升值的历史背景,人民币会升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迫使我国人民币汇率在面临一次次升值压力考验的同时,也迫使人民币向着国际化进程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何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如何面对国际化关系已成为我国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世界主要货币波动现状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参照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走上了波动之路。2008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从8.2765元/美元升值到了6.8271元/美元,3年对美元升值21%以上。直到如今,人民币升值问题仍然备受关注和引人热议。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也感到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问题研究,如近期怎样看待和应对人民不升值问题;远期如何看待和应对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之后的汇率波动问题。本文从汇率波动的角度,通过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汇率波动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相关看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再度升级为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事实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已经成功转化为人民币升值预期。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应该本着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决定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公告: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那么此次央行公开发布人民币升值会如何影响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呢?本文先讨论我国汇率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经营特点,然后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外资企业的利润以至我国FDI流入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重估: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和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自2000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处于被低估状态(平均低估幅度为17%)。根据冲击响应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有微弱的通胀效应,对美国经济有微弱的通缩效应。考虑到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调整产生的即时效应和滞后积累效应,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承受的年度汇率调整为7%,这样的升值幅度不至于造成人民币的高估而产生通货紧缩和贸易赤字。为了让中国的企业和居民有更多的时间适应新的汇率机制,渐进式汇率改革策略应该坚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特别是人民币升值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而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此时,我国应该用各种手段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之保持相对稳定,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平衡。  相似文献   

8.
《财务与会计》2007,(9):66-66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己超过7%。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企,企业如何应对汇率风险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汇率风险规避工具的更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而目前企业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汇率的适应性预期引入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推导出影响汇率的因素是汇率预期和经济基本面因素,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汇率预期是影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管理升值惯性的核心是改变市场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管理升值预期的重点是减少人民币的超预期升值,进而弱化升值预期的自我强化机制,改变人民币升值惯性,而减少人民币的超预期升值的重要举措即实现人民币的双向波动。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近年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创出新高,实现汇率改革五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积升值近20%。人民币还将面临长期的升值趋势,在我国外汇储备屡创历史新高以及外汇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的升值,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应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于开放经济体,本币升值会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05—2011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FDI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即期汇率升值与FDI流入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FDI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人民币远期汇率变动与即期汇率波动的变动反应较敏感,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远期汇率升值与即期汇率波动弹性加大都不利于我国FDI对产业结构优化积极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大时代下的背景与环境——人民币升值背后的背景,国际势力干涉的原因"狼来了"之前之后——人民币为何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后对诸多国内环境有何影响跨时代的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任重而道远的探索——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3.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一直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和国内理论界的广泛讨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过程,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具体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升值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4.
名刊揽要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企业报告中国企业应该在"人民币升值"话题上发言和表态:中国企业家应该盘算好如果人民币一旦升值,对自己的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这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82.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但大部分企业说不清楚具体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至2008年6月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汇改以来已达到19.6%的升值幅度,2008年3月渣打银行上调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至15%,2009年升值预期为7%。虽然我国制定了人民币每日波动幅度的限制,但没有明确给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长期区间,因而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不降反增,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巨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民币汇率近期不断升值后,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如预想反响强烈,但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为保障我国房地产业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推进汇率制度的稳步改革、加强外资监管、引导合理预期等一系列措施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辽宁经济统计》2010,(1):38-39
《中国证券报》1月18日刊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率先反弹,人民币汇率又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汲取上一轮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的经验教训,我国应该提前行动,构建一套合理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的动态CGE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四种不同的汇率升值情景,利用一个中国经济的动态CGE模型—MCHUGE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过程中,各行业进出口量的增长具有缩小效应,且人民币汇率升值依然会使制造业各行业产值有所上升;在相同的进口替代弹性下,出口商品数量的减少与国内商品转换弹性正相关;当人民币汇率升值,食品、纺织、化工、金属、机械行业的国内商品价格增幅随进口替代弹性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美国政府为了让人民币升值采取各种措施,在各种场合向中国施压。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也在不断提高,从2005的100美元兑换800多元人民币提高到近期的100美元兑换人民币700多元。这样看来,人民币确实是升值了,我们腰包里的钱应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了。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5年7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就由827.56升值到811。至此人民币开始了持续的升值进程。截至2008年3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1.37,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币升值幅度在18%左右。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我国的物价也在持续地上涨。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给房地产业带来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是近年经济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方面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对经济发展与调控问题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到底应该如何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如何判断国民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有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