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政府定位不当、仅注重人才“数量”积累、人才缺乏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很少关注人才个体的“主观诉求”等原因,人才工作难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此,根据人才资源开发科学理论,提出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四大举措: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不断扩大人才储备基数;合理配置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匹配度;搭建平台,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引导人才“非认知型技能”培育,充分发挥人才效能。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06,(5):33-34
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宁波人才为宁波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了核心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现有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贡献,优化设计了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宁波和相关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综合排名。18个相关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根据评估体系,在18个相关城市中宁波人才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5位,其中资源排名为第10位,人才效能排名为第2位,人才环境排名为第3位。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3.
未来竞争中,人才是争夺激烈的资源之一,拥有大视野的人才观,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人才流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象,科学的使用人才,则可能降低人才流失率。 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海尔集团。技术中心就是海尔集团分配上的“特区”在这里一个本科生年薪2-4万、硕士3-6万.博士5-10万、博士后6-12万、高者18万,外加提成奖金的分配差距和住房福利上的优厚待遇。在武钢技术中心,为鼓励科技人员多做贡献,采取每3年评选一次“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人员”的活动,并在每月给予不同的奖励:实施…  相似文献   

4.
程成 《魅力中国》2010,(10):27-27
时下,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领导干部抱怨本单位人才太少,庸才太多,工作安排下去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让这些领导干部满腹牢骚。是不是领导身边真的没有人才?人才到底在哪里?我看并非不是没有人才,人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是一些领导干部不善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未能做到“知人善任”罢了。那么,领导干部要如何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  相似文献   

5.
《宁波经济》2006,(5):20-21
“十一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既处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又面临着比过去更为严峻的挑战,将从资源、资本驱动为主快速转向技术、知识、人才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紧缺人才的需求将越发的迫切。毋庸置疑,紧缺人才正在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引擎。这就迫切要求宁波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紧缺人才开发。  相似文献   

6.
宁波的下一个名字,或许叫“白领之都”。5月底,宁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发布。提出用5至10年时间,新增海外创业创新人才5000名。近日,宁波又宣布。在5年内投入5000万。在三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宁波的最低工资标准已经赶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无论政策上还是经济上,宁波都吸引了大量白领前来工作和生活。据估算,到2015年,在宁波工作的全国白领将超过百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将其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宁波国家高新区坚持“转型、创新、辐射、示范”原则,通过“科技、人才、资本”三大特区建设保障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宁波高新区成功入围“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试点单位”,顺利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行列、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高新区20周年先进集体,荣获中国产业新区最佳创新创业环境奖,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以“科技、人才和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特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优化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是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中存在法律体系尚未健全、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不科学、创新成果缺乏自主性、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和人才培训激励手段单一等问题,构建了优化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改善科研环境,加强人才使用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建议,从而发挥创新人才的最大效益,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为海西新一轮发展吹响了“集结号”。本届“6·18”彰显海西效应,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又好又多的项目成功对接,为海西建设提供了新的项目、科技、产业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管理与人才、知识与人才”竞争的世纪,因此如何构建人才成长平台与培养使用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西南油气田自身实际情况,阐述了构建人才成长平台和培养使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从六个方面分别介绍如何构建人才成长平台和培养人与使用人.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两句话实际上揭示了环境与人才发展的辩证关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人才的聚散、事业的兴衰;反之,人才的多寡,又影响时代发展进步的快慢。当今世界,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则居于优势地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而这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是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谢斌  林晓 《宁波通讯》2023,(8):15-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近年来,宁波多举措积极推进引才留才工作。2021年12月24日,宁波市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平台”)在2021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期间上线运营。今年1月,宁波市又创新推出宁波亲家园行动计划,旨在为青年人才在甬就业、创业、工作、生活提供线上线下全场景式服务。从此,宁波引才留才又多了两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知识型员工构成的,以推出知识密集型产品或服务为基本目的的知识型组织正登上知识创新舞台。人才以知识型组织为平台和载体集聚,可以产生整体的系统效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人才集聚效应。本文分析了知识型组织人才集聚的意义和人才集聚效应,构建了衡量集聚效应的人才集聚效能成熟度模型,最后指出应根据人才集聚效能成熟度模型和人才集聚效应,创新人才集聚的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使用机制,以达到集聚效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薛志谊 《宁波通讯》2013,(21):24-25
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宁波优科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斌)“我们是一家新公司,一直在引进人才,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业务骨干到宁波后,在生活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宁波优科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斌说,他最希望有关部门能解决高端人才的户口、小孩读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报告》2007,(27):1-14
国际人才引进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也存在“重引进,轻监管”、“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规范”等主要问题,特别是前期人才需求分析和后期的人才监管工作远未到位。在“共享全球人才资源”的前提下,应该坚持“政策引导、建设环境、强化法制、规范程序、分类监管”的原则,大力引进、使用全球人才资源。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氛围,引导各类微观组织引进、使用人才,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引进、监管战略性高精尖人才。  相似文献   

16.
围绕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顺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国际化趋势,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致力于营造吸引、培养、激励高素质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卓越环境和制度,尽快拥有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意识、有强竞争力、结构合理、能适应国际化竞争挑战的人才资源队伍。  相似文献   

17.
韩健 《天津经济》2020,(3):33-36
人才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素。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分析"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背景下天津人才政策与人才环境评价状况,并针对如何补齐人才环境短板、最大程度发挥人才政策效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秋9月,收获的季节。16日至20日,第六届2011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在我市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才参会。作为人才科技周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十余年举办的“高洽会”产生了良好的形象宣传效应、引才引智效应、环境推介效应、资源整合效应、合作交流效应和市场拓展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宁波通讯》2013,(21):23-24
作为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宁波国家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场县人才共建共享实现了人才优势互补,降低了人才开发的成本,提高了人才使用效能,增强了区域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建议各地在今后的实践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有序推进,拓宽领域,确保实效;完善政策,健全制度,确保人才共建共享规范化经常化;探索创新,勇于实践”,将人才共建共享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