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可移动资源、不可移动资源和负向生产率冲击的简单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并购可移动资源丰富(生产率较高)和不可移动资源丰富(出口网络多)的企业为外商企业创造了更高价值;第二,并购遭受负向冲击的企业给外商企业带来的收益更高,即“趁火打劫”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999~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外商企业倾向于并购生产率较高和出口网络丰富的目标企业,具有高生产率和广泛出口网络的企业在受到生产率负向冲击时更容易成为外商企业的并购目标。文章研究发现,外商企业在华并购的目标是优质资源,特别是遭受负向冲击的优质企业更易成为并购目标。因此,文章的研究为外商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选择并购目标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解释。  相似文献   

2.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炜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3):118-120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绩效评价通常采用非正常收益法和会计指标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并购方股东总是并购活动的绝对赢家,不同的仅是收益多少而已。并购方股东能不能从并购活动中获利则存在一定的争论。从指标因子分析、并购类型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由于股权流动性受限,以及公开财务信息严重缺乏,并且无法对目标公司未来收益进行精准无偏差的预测,因而非上市公司并购中股权估值的确认一直是公司并购理论及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总结现行股权估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目标公司的价值应该等于其收购前的独立价值与各项溢价和折价因素的调整价值之和。对于并购后实际实现收益与并购时测算收益之间的差异形成的估值偏差,通过事先签订估值调整协议进行并购后的股权调整或差价偿付,从而达到对估值偏差的最终修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95~2005年间发生的49起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并购增加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财富。研究还发现,外资并购方式、外资是否控股以及目标公司与政府的关联程度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错误估价对并购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剩余收益模型,对美国近20年来企业并购活动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国际企业并购活动的时机、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与资本市场上股票定价之间具有高度依存关系。同时显示企业在做并购决策时充分利用股票这一投融资工具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并购行为,降低并购成本和选择合意的并购对象。当股市处于牛市时,上市企业倾向于采用换股方式来收购目标企业,而敌意收购较少,所以收购活动的数量和金额会有提高;当上市公司估价准确程度差别较大时,敌意收购也变得相对较少。本文的结论可供我国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的证券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层参考,为我国国资改革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标公司CEO的并购补偿是否会影响股东财富?以2009~2021年被收购的2946个目标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法探究了目标公司CEO并购补偿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研究发现:CEO并购补偿对股东财富的影响在不同预期协同效应下具有显著差异,预期协同效应较高时降低了目标公司股东财富,预期协同效应较低时,提高了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当目标公司存在盈余管理时,CEO并购补偿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协同效应下目标公司CEO并购补偿对股东财富影响的作用机制,目标公司发放并购补偿的程度及CEO留任可能性是其主要原因。文章丰富了国内以目标公司为视角研究并购中CEO薪酬与股东代理问题的文献,为规范目标公司CEO在并购中的行为、提高股东财富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以现金、证券和其他方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产权,使目标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从而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不少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并购后二三年内,基本上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公司也没有因此而获得超额收益。很多公司在并购的前几年里,并没有像人们所预计的那样产生协同效应,大多数的资产收益率还存在着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些现象都无法用传统的理论来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海外并购,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褒贬不一,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证券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持什么态度?本文通过经典的CAPM模型估算出并购前后公司股票能否获得超额收益率,进而分析市场(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的反应。实证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基本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在并购发生时,这些股票表现低迷,与并购前比较,其超额收益为负。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作者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西方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充分考虑了目前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的价值,将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壳价值"两个部分,并得出了目前资本市场条件下并购目标上市公司的估值公式。这个公式的创新点在于充分考虑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同时我们也针对上市公司估值因素进行探讨,尤其在现有我国资本市场条件,估值因素问题研究,有效解决了我国在估值问题存在偏差。本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将成熟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结合新兴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特点,形成我国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估值体系,以此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活动参照;(2)通过"壳资源"估值问题研究,有助于我国公司"借壳"上市融资获取"壳资源"价值估值参考;(3)通过我国上市公司估值体系研究,有助于降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风险,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有效配置。最后运用我们所研究上市公司估值体系,对维柴动力并购湘火炬中湘火炬公司的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得出湘火炬的估价与市场价格比较存在一定的低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8-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相关数据,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活动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发现:(1)收购方并购前一年存在显著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2)收购方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有关,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3)收购方并购前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并购后公司业绩下降越大;(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并购绩效越差。本文研究结果意味着,公司并购前的盈余管理在并购后反转,对并购后绩效表现不佳具有一定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1.
张涌 《河南经济》2003,(11):102-102
MBO是美国80年代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通过融资来完成并购的方式。融资并购又称杠杆收购,它是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某一公司股东购买股票,完成购并活动。“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就称之为MBO。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部分经济体以国家安全为由,修改并强化了外资审查机制,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但目前文献对相关影响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检验。文章采用2007~2021年期间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并购的微观数据,结合2023年Danzman和Meunier构建的PRISM数据,考察东道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实证发现:(1)东道国的外资审查机制显著抑制中国海外并购规模,这一结论在考虑一系列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发现,东道国外资审查制度会通过增加并购交易成本、增加并购不确定性、间接威慑三种渠道抑制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跨部门审查、低审查门槛、欧盟国家和美国以及高科技行业中,外资审查机制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Thomson Reuters数据库中1995~2011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项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目标国与中国的制度差异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效率的影响,并首次检验了中国政府双边投资制度安排和中国企业自身跨境成功并购经历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国与中国的制度差异是影响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效率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双边投资制度安排和中国企业自身的跨境成功并购经历能够调节目标国与中国制度差异对跨境并购效率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企业未来的跨境并购应重视并减少与目标国在法律规则、权力观念和契约理念上的差别,积累跨境并购的经验;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双边投资制度安排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善民  叶会 《南方经济》2007,(12):54-62
本文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建立了代理环境下规模经济驱动的企业并购过程的动态模型.结果表明,规模经济驱动的兼并活动与产品市场需求正相关;收购公司管理者较大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和业绩报酬敏感性使实际的兼并过程更快发生,目标公司管理者较大的私有收益会推迟兼并过程的发生;收购公司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与收购公司管理者的私有收益负相关,与业绩敏感性正相关.最后,模型还得出了与经验结论较为一致的公告超常收益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公司上市、企业并购等经济活动愈加频繁.企业价值评估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对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公布的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适用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并购重组对深市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2001年深市发生并购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发生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共5年的绩效分别进行评估,并对年度间的绩效变化进行Wilcoxon检验。实证研究表明,收购兼并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在并购当年显著改善;股权转让类上市公司绩效总体呈下滑趋势;资产剥离类在并购当年来改善公司绩效;收购公司的绩效比目标公司的好;其他类型的并购重组并未使上市公司绩效发生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大公司海外并购的公开资料中,人们会发现谈资源占有量的多,谈收益的少,“海外并购收益”甚至已经成了业内“忌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2007年-2010年发生并购事件并产生商誉的A殿上市公司并购后的市场反应.实证结果发现,并购协同效应是超额收益的来源,“核心商誉”要素创造了超额收益;并购中的超额支付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即“非核心商誉”要素与超额收益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并购交易中的金降落伞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即将奔赴海外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而言,必须仔细审视这些“金降落伞”计划是否会加大收购成本或增加目标公司现金支出从而阻碍购并。  相似文献   

20.
MBO即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具体讲就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创新,MBO运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值得在中国推荐的企业并购新思路,但在我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对MBO存在着种种制约.本文通过对MBO中西方对比分析,阐述我国企业开展MBO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